学会理解,理解是最好的记忆
(2018-09-05 22:41:13)
标签:
学习型阅读阅读方法阅读技能阅读培训阅读习惯 |
分类: 阅读研究 |
赫钦斯在《学习型社会》指出:“教育的目标是理解,而理解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是多余的。”学习型阅读训练的目的就是帮助学员富有效率地理解文本。
那么如何理解“理解”这个词语?这是一个被我们忽视但是又司空见惯的问题。许多中高考试题的阅读里面经常出现这个“关键词”。
许多教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也会常说,好好理解一下课文,理解了课文,就会做试题了。但是如何理解?很少老师能够做具体的展开,尤其在方法的层面,很少有系统的阐述,所以学生只能模仿,或者复制。很难真正地“理解文本”,所以到考试的时候就会“照葫芦画瓢”,模仿曾经做过的类似试题的答案解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老是热衷让孩子刷题,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每天埋头刷题,把考试成绩寄希望于最大化地刷题。因为他们试图寻找更多的类试题出现,力求在考场上见到真正试题的时候能够回忆起曾经做过的类似试题,然后把答案复制过来,这就是为什么,学生们感到自己记忆力很差,总是不能记忆更多的东西。
教师只会要求学生去理解学习内容,但却没有指出如何真正的实施“理解”的方法。所以学生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达到“理解”。
我理解的“理解”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不但要看到他的外貌,还要看到他的生理组成,不如骨架,不如器官等,更进一步还要知道他的品德、个性、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理解的深度不同,但是不能仅仅流于浅显的层次,比如只能够原文口头复制,或者仅仅是对1其中的几个要点调整一下位置。最基础的也要达到复述的水平。学习型阅读,最基础的就是要求学生要回复述,复述是对原文的有机加工,不是机械的省略,但是比概括有具体很多。
学习型阅读认为“理解”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原文口头复制。这种方法不是朗读。而是背诵的形式,把看到的文字口头说出来。显然没有了取舍,分不清主次。
第二,原文口头调整复制。这种程度比原文口头复制好了一些,对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如果是优势的调整,就有理解的因素在其中,如果是无意识的调整,恰恰说明没有理解,只是记忆出了问题。
第三,复述。对原文进行取舍,对顺序进行调整,对内容进行了增添和删改,有了主次之分。因此,是理解的基本水平。
第四,概括。这是理解的更高的层次,对文本内容,根据需要进行主次划分,找到了作者最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
第五,用完全不同的词语说出要理解的句子或段落的意义。再复述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就要求使用不同于原文的词汇,但是表达的意思去能够一致。
第六,翻译这些句子或段落。如果使用现代文翻译文言文,或者把英文翻译中文,就更进一步的理解了。因为翻译中不是词汇的一一对应。而是要完全理解句子的主旨才能够翻译的合适。
第七,开展主题阅读。就同一个主题阅读好几本不同的图书,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文字句子诉说同一个意思,或者用同一个文字句子诉说不同的事情。这样才能进行不同文本的比较。
第八,根据句子或段落形容的经验,举一个自己经历的例子或虚拟的例子。使用例子就很直观地体现理解的深度,实际这已经是达到运用的阶段了。
第九,由句子或段落描述的特殊情况,拓展到一般情况。这也是对理解文本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