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的阅读尴尬
(2018-01-11 20:54:47)
标签:
北京高考高考冲刺高考辅导季宏语文语文辅导 |
分类: 阅读研究 |
据一份统计显示:在同等家庭经济条件下,美国孩子的阅读量是中国孩子的6倍。这只是从量的角度对比。如果从阅读的内容上来看,可能更加尴尬,因为中国孩子阅读最多的是教辅书,仅仅为考试而阅读。再从阅读的质量上对比,可能尤其尴尬,因为,中国孩子的阅读多数是为了识字或者获取一些信息而阅读。因此,最后用来滋养心灵,捕捉幸福和灵感的阅读可能所剩无几,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出现校园暴力,出现学生杀老师的显现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孩子虽然在学校学习,但是真正通过学习通过阅读滋养心灵丰盈生命的环节少之又少。
对于中国孩子来说,在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想阅读,而是没有时间阅读;等有了时间,又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怎样读?
美国教育部网站上有一段教育部长的话:“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终将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阅读是关乎一个生命真正成长的关键,为孩子创造阅读的机会和空间成为拷问教育工作者良心的标准。此刻,我又想起80年代我在农村小学读书的情景,那时候,农村小学要上早课,早课十一节课,这一节课之前学生还有晨读,早课结束之后,学生回家吃饭。这是因为在农村,农民要下地干活,因此做早饭比较晚,这样学校可以用来上课。后来,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农村学校的作息时间与城市要保持一致,也就没有早课了,全部是上午、下午两个半天。因此早读课就此取消。
如今的学校,阅读被异化成了考试的附庸,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如何让阅读重回自我,需要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
让课堂有读书声,教师少一些讲解,多一些时间让孩子牙牙学语。让学生有时间阅读,把阅读课还给孩子,真正让孩子拿起自己喜欢的图书,沉浸其中。这还不够,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百度一下阅读,你会发现,搜索的许多页面是阅读试题解读,是试题解题思路,或者推荐的阅读书目,而很少谈如何阅读的。许多人谈阅读谈的是阅读对象,比对绘本书,整本书,而很少具体展开谈阅读方法。由此,我在学习型阅读中多多关注的是阅读情景,阅读方法。就是孩子从脑子里想要阅读所勾画的阅读情景,到把书放在自己面前翻开第一页的情景,直到孩子如何被铅字符号吸引进入文字描述的奇幻世界,这些都需要科学的方法引导,需要教师耐心的系统的方法指导。学习型阅读试图通过文本本身或者文字本身的规律帮助孩子发现普通的文字符号背后隐藏的玄机,从文本的段落里识别背后的神奇。
我常常把一段文字必做一个二维码,如果学生识别不出来就是一堆乱码,如果识别出来就会发现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识别。学习型阅读通过关键词、句子和段落这些常见的工具帮助学生识别出文本的内在规律,从而发现文本描述的另一个世界。
最后,学生为幸福快乐而阅读。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当成立阅读指导委员会,由校长亲自抓阅读。定期将社会上阅读达人和一些名家请到学校,为学生传授读书之道,并可聘任一些阅读导师指导学生的日常阅读。
阅读时代终将到来,前几天,我在山东省滨州和高三语文教师分享备考话题的时候,就说过,近年的语文全国卷和北京卷阅读量大幅增加,这是一个好的导向。
摆脱今天阅读的尴尬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发自内心的改变,需要从课堂教学改进和学校管理方面助力,当然考试的指挥棒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