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作文材料二元要素,多角度立意

标签:
北京高考高考冲刺高考辅导季宏语文语文辅导 |
分类: 阅读研究 |
近年高考作文多以材料作文为主,材料作文多给材料少给话题。让学生在对材料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从某一个侧面某一个角度来立意行文。不论是要求或者没有要求,我认为都不应该脱离材料所涉及含义范围。强化考生通过材料来写作,不但提高了作文的开放性,还有利于考察学会学生的洞察、辨析、判断、选择等多种能力。
作文立意质量是基于科学正确的审题,审题能力归根结底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正确高效地解读文本材料是立意的基础。学习型阅读可以科学高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解读作文材料不可或缺。学习型阅读为解读作文材料提供了更加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是方法。
学习型阅读强调从词汇句子段落这三个层次解读文本,解读出文本的规律,找到文本的逻辑思路,可以在作文的材料解读中发挥优势。其实我们横向的多阅读一些材料作文试题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性是不言而喻的。找到了这些规律,就等于深入到文本内核了。就能够驾驭住材料,当然立意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考察考生思辨能力是高考作文的出发点,而中考学生只是考察学生的记叙或者描述事件的能力。当然我们绝不是说不鼓励学会生写别的形式或者体式的作文,但是对于高考学生来说,思辨性的作文更有利于表现学生的思考深度,更能显性地体现出高考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作文提供的材料具有丰富的思辨性。这种思辨性具体体现在材料中二元要素上。二元要素多数直接的显性地出现在材料中,有时也会间接地隐含于材料之中,需要补充出来。
例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个年轻人经过一片沙漠,看见一个老者正挥汗如雨地挖井。
年轻人说:“老人家,您挖井做什么?”
老者说:“我在找水。”
年轻人说:“这里是一片沙漠,怎么会有谁呢?”
老者说:“我相信这里有水,只要不停地挖,一定能挖到有水的地方。”
“哎!盲干!”年轻人摇着头,自言自语道:“有这功夫,还不如想一想到底有没有水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不要套作。
这是一位同学给我提供的材料。我们以之为例,分析一下材料所呈现的思辨性和二元要素。首先,“年轻人”和“老者”形成二元要素。材料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正好在年龄上形成二元的不同甚至对应、对立。第二,“沙漠”和“水”,这二者又形成二元要素,在沙漠里最宝贵的就是水,沙漠和水在人们心目中形成截然相反的概念。有水源就不会有沙漠。出题者故意把二者放在一起,形成明显的对立。第三,老人的认识“我相信这里有水,只要不停地挖,一定能挖到有水的地方”和年轻人的认识“哎!盲干!”“有这功夫,还不如想一想到底有没有水呢”。二者认识截然不同,又形成了二元要素。第四,老人是在“找”,而年轻人是在“想”。如果继续深入分析还可能找到更多的二元要素。这些都是材料所给的外在显性的二元要素,其实,出题者真正的目的是要考生从这些诸多的二元要素中思考蕴含其中的深刻的道理,比如:外在与本质,目标与方法,蛮干与巧干,意志和方法等,通过高考对这些内在的二元要素的对应对比辩证等等的关系分析,考察考生对事件、社会现象等的思考深度和思维品质。
考生可以从这些关系中选择任何一个来具体展开阐述,辩证分析是一种好的选择,但是,考生也可以从某一个人物的角度来阐述,而不必拘泥于必须采用辩证方法。甚至从第三者的角度来思考,这样就可以多角度阐述。老者的观点有道理,年轻人的想法也无可厚非,关键的是考生有一个明确角度,才能提炼一个明确的观点,然后使用论据结合社会现象或者自己的学习经历深入阐述就可以了。
总之,从材料中解读的二元要素越多,立意的多种角度就越多,考生作文的立意的选择空间就越大。
一下再举一个关于挖井的例子。
例子: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正挥汗如雨地在地上挖井,井越挖越深,渗出来的水已经没过他的腰部了,但他依然挥锹不止。直到井边堆的土已经像小山那么高了,他才从井里爬上来,然后开始用那些泥土为自己塑像了。
傍晚的时候,一座雄伟庄严的雕像终于完成了。这个人脸上带着疲倦的笑容说:“现在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了!”
多年过去了,在一个炎热的正午,人们从井里提出了一桶清凉甘洌的井水,坐在旁边的小土丘上,边喝边说:“挖井的这个人太伟大了!”
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悟与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个例子同样的也有许多二元要素,单单从人物上分析,首先,“一个挖井的人”与喝水的“人们”形成二元要素,其中“一个人”与许多人的“人们”形成二元要素,“挖井”与“喝水”形成二元要素。第二,时间上一个是某一年某一天的“傍晚”与“多年以后” 形成二元要素。第三,第一个人希望用雕像让人们记住自己与多年以后的人们喝了水才记住当年挖井的人形成二元要素。第四,当年那个“雕像”与多年以后的“小土丘” 形成二元要素。以上这些二元要素需要考生们有意识的深入分析挖掘。从中寻找到出试题人在材料背后隐藏的用意。把这些规律性的要素提取出来,就可以成为很好的立意。
最后,再看第三个例子。很巧合,这是1983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同样,也是挖井的材料。大家能否分析出其中的二元要素呢?请同学们自己分析一下,列出来你发现的各种二元要素,并且和老师讨论。另外,大家不妨试试看看这三个材料除了都是涉及的挖井的共同点之外,还能不能发现更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总结出这些规律来。这是很好的训练审题立意的方法。
例子:根据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字数在800字以内。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1983年高考作文)
运用学习型阅读方法从解读作文文本材料入手,让考生从材料中解读出多种二元要素。文本的二元要素的多样性为作文的立意提供了多种角度,学生可以实现多元化的正确立意,自由立意,新颖立意。避免因为解读存在问题导致完全离题,说一些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避免死拉硬拽,偏离题意,写的似是而非若即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