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妈妈给儿子苹果手机并“约法18章”。比如要声明手机属于妈妈,给孩子只是借用;妈妈在任何时候都有权知道这部手机的密码;如果手机丢了坏了孩子必须用自己的钱赔偿;不允许浏览色情信息等等。这是近段时间微信上被疯转的帖子。
显然,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拥有电子产品,已经成了全世界家长的新课题,也是新一代家长面对的最大的挑战。
回顾历史,当年广播和电视兴起的也出现过类似的恐慌,人们担心广播、电视会影响传统的教育,甚至会有教育家认为电视会取代学校教育。然而结果并没有像人们当初想象的那么可怕。
今天现在互联网来了,人们产生了同样的忧虑。网络会不会导致孩子成长出现不可控制的情形。其实这种认识源自我们对互联网缺少深入的了解。网络和最初的广播电视一样都是一种技术工具,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害的一面。关键是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如何处理我们与互联网的关系。因此好多孩子患上了网瘾,但是我们却无能为力。现在我们一部分家长视网络如洪水猛兽,拒绝孩子接触网络,比如手机。甚至认为接触网络的孩子是有问题的孩子。
如何处理我们孩子与互联网的关系的确需要我们深入探索。网络的渗透已经进入社会的角角落落,甚至每一个神经。尤其大数据技术的到来,云概念的提出。让互联网更加深入社会生活。每一个现代社会的人都感同身受。如果还是采取一味的逃避一味的拒绝那就很愚蠢。与其逃避不如迎难而上,直面互联网的挑战。
互联网让交流更加多元化,打破了信息垄断的界限,使个性化教育能够实现。当互联网能够实现交互功能后,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但是无法根本解决交流的质量。零距离的互动永远都是最好的。但是许多家长陷入另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电子网络技术可以代替这种互动。孩子缠家长讲故事或玩游戏时,家长习惯同意孩子玩智能产品,解放自己免于被孩子捆绑。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所说的: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也永远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也永远无法代替人去一个自然环境或者进入人群进行真实活动。高科技永远无法取代父母。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慌乱,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好科技来促进我们和孩子的交流。利用科技弥补和孩子交流的缺陷,而不是代替。
我孩子一起在探索通过互联网来加深交流。我不拒绝孩子使用手机,在课堂上不可以。但是在平时可以,比如我们可以发送短信来加深交流。制作节日相册来互相祝贺生日快乐。
我把自己觉得很好的电影通过网络推荐给儿子。儿子会把好的歌曲推荐给我。儿子没有入迷的迹象。因为他已经把互联网当做了学习的工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