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典诗词鉴赏复习设计
(2014-10-20 16:08:49)
标签:
北京高考冲刺高考辅导季宏语文语文试题 |
分类: 课堂教学 |
新学年的高三语文教学,我们将诗歌鉴赏作为第一个专题进行复习。
高二升高三的暑假,我们布置学生做了2014北京高考试卷,学生在解答诗歌题时,暴露出一些典型问题:比如不太关注注释,对诗的理解流于表面,不能把握深层情感,等等。对于一些显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做题来把握;但从学科规律上讲,我们认为还是要以理解诗歌为重。备考不求全责备,从实际学情出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因而即便是在以备战高考为第一要务的高三年级,我们仍然力主将提升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诗歌教学乃至高三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而不只是执着于眼前的应试。这就对我们的高三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古语有云:“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为了实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高三语文组的老师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在此,和在座诸位分享。
诗歌的鉴赏,主要步骤是读懂诗歌、审清题目、规范作答。
比如我们熟悉的《5年高考,3年模拟》中古诗鉴赏及延伸部分,收录了2014年福建高考题《双调·蟾宫曲 自乐》
《53》在本诗题目后的解析部分,分析“扫山云惊散林鸦”一句时,认为本句“写作者在清扫石磴,因为云气氤氲,所以扫石磴犹如扫云一般。清扫石磴的声音本来是不大的,但居然惊得林鸦四散飞起,可见这山谷是何等空寂幽深。”这个解读是很可笑的。解读者显然是将本句读为“扫山/云惊/散林鸦”,我组袁海萍老师在备课时,结合前一句“山溜响/冰敲月牙”这一句,指出本句应该读作“扫山云/惊散林鸦”,两句合起来理解就是“山崖高处悬冰断裂跌向山下,山谷中传出一阵清脆、断续的声响,月牙低垂,似乎冰块在敲击月亮。扑山而来拂山而去的云彩,惊散了山林中的一片乌鸦。”跟清扫石磴没有一点关系,而是因为云朵掠过山林,逗弄得乌鸦惊起一片,与王维的“月出惊山鸟”一样,是很有灵动之美和自然之趣的艺术化细节。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在解读中力求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我们认为这是读诗、解诗的基本原则。
可见,我们如果尽信参考书上的解读,不但会使自己出现理解偏差,作为教师“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还会使学生形成完全依赖他人解读,而不加思考的被动型的学习习惯,对于自身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我想,老师在教学中肯于钻研推敲的态度,对于学生无疑是最好的“身教”。
诗歌鉴赏的“求真”除了不迷信参考资料之外,还不能迷信套路,不可以机械、空洞地理解诗歌,要从具体的诗歌意境出发。比如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虽然我们也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典型意象的含义,但是具体到每首诗中的个别意象,还是要结合具体诗境进行分析,不要片面地理解。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芳草是代表离别的意象,我们在分析诗歌意象时,选取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
(一)《离离原上草》
思考:都是“萋萋”的野草,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诗歌的语言精妙而蕴藉,我们鉴赏诗歌,求真之外,还应重视诗歌的审美特性,品味诗歌语言之妙,是学生读懂诗歌,甚至爱上诗歌的重要途径。
对此,我们带领学生从“炼字”开始。古代诗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苦心孤诣,反复推敲出来的字句,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从中发现诗歌文字下的无限风韵。PPT展示炼字例子。
我们讲炼字从两则诗坛逸事开始——
一则是苏小妹出的题……
我们让学生品评哪一对词、哪一组诗更好,大家兴味盎然地进行了一番品评。随后,我们有举了一道考题。
接下来,又选出几个诗句,让学生品鉴……
这几个例子引起了学生对于古诗的很大兴趣,我们随后给出了古诗文“炼字”类题型的切入点、设问形式和答题要点。
随后,我们在讲读经典诗篇时,也尝试让学生品味古诗“炼字”之妙。如王楚达老师在给学生讲读《蜀相》时,引导学生对诗歌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和“自”进行鉴赏时,学生中就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解……(见PPT)通过深入细致的辨析,明确了杜诗用字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