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之比较炼字遣词造句的艺术

(2014-03-21 07:49:55)
标签:

北京高考

高考冲刺

高考辅导

季宏语文

教育

分类: 阅读研究

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遣词造句,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力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赏析古典诗词,首先可以对诗词的用字遣词造句揣摩,对诗眼分析。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

比较步骤:首先是指出该炼的词语(题干已明确的,此步骤应省略),第二步是解释该词语诗中含义;第三步是指出该词语无有活用、修辞情况;第四步,将该词语放入句中,翻译该句,最后一步(关键),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示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柳    

曾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参考答案

李诗中的“逐”字运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曾诗中的“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示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题: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

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是“独自一人”的意思,李诗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奇路而归。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它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柳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此老渔翁独自一人寒江垂钓。一个“独”字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寓,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解题思路:“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孤零零。舟:小船。蓑:蓑衣。笠:斗笠。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柳诗写雪景而前三句不见“雪”字,纯用空中烘托之笔、一片空灵。待结句出“雪”而回视前三句,便知“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飞洒不休。“千山”“万径”“寒江”“孤舟”“鸟飞绝”“人踪灭”皆为了衬托蓑笠翁寒江“独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寓,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示例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①“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有迷茫的感觉,给人无尽的想象。

②“阔”字更好。它是对实际的描写,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而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思路解析这是典型的比较类古诗鉴赏题。“失”和“阔”各有其版本为据,说明两字各有各的妙处。命题人既然是问你觉得哪个字好,说明答案不是唯一的,你可

以说“失”字好,也可以说“阔”字好,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行。可从意境、音韵或心理感受等角度展开分析。

    示例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 月黄昏” 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 应有”一用“ 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 月黄昏” 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 无灯” 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 应有” 更好。“ 应有” 二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 犹有” 二字则无此意趣。②“ 犹有”更好。“ 犹有” 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 应有” 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试题解析

第(1)题是“ 析同” 。这两首诗都属于羁旅诗诗歌内容包括遣词造句都十分相似。投宿地点都是荒僻的江边小店都是“ 无灯欲闭门” 所见都是“ 半死” 之“ 枫” ,所感也都是“ 去年痕” 所有这些都给人萧瑟冷清的感觉。 而“ 月黄昏” 则是这幅羁旅图的大背景也就是说上述的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色之下更增添了景物的迷蒙和冷寂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也就在其中了。

第(2)题是“ 求异” 要求分析两个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两首诗虽然题材相同但不同的人物即使面对同一景象产生的情感也会有不同因此在用词上自然也有所不同。“ 应有” 是想象猜测是一种探索寻找透露无限惆怅“ 犹有” 是实景旧痕犹在人事已非蕴涵不尽感慨。两者在表现孤独寂寞之情上有细微的差别。所以从表达作者情感方面来看两者各有其妙从读者感受方面来看会得到不同的体味。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题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