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遥看近却无”作文解析
(2013-10-24 16:03:37)
标签:
北京高考高考辅导高考语文语文辅导季宏语文教育 |
分类: 阅读研究 |
一、解题。
题目:草色遥看近却无
解读:早春的小草遥看有一些鹅黄嫩绿的颜色,走近看,一颗棵小草还是枯黄的。
二、审题立意。
1、抓住遥看与近观。遥看是保持距离的观审,距离的存在让诗人看到了这一抹青绿,发现了美的踪迹,而近观是无距离的观审,其中的兴味也荡然无存。
距离的变化伴随着我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从远看的“有”到近看的“无”,这是空间距离、时间距离、深浅距离的变化引起所看之景物呈现不同的面貌【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过程,有表及里的深入过程,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从表象入手来探究事物的真相。】
你对距离的观点由此可以展开:距离产生美?误会?遥看胜过近观?近观美过遥看?遥看近观缺一不可?等等,都是你观察事物、了解事物时可以采取的一个方式,根据物的特点和你的擅长选取不同的角度,言之成理皆可。
2、深入探究颜色有无的根源。探究思考一下我们会发现:遥看草色,看到的必定是草的整体,此时春色尽收眼底,而近观看到的是草作为个体的存在状态,结果是草色全无。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现象探讨: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个体成就整体,整体未必能代表个体等。
例如:个体的力量终究弱小,面对自然的伟岸和永恒,我们无不感慨自身的渺小与脆弱,融入整体才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途径。同时,个体彰显出生命的颜色,整体的“草色”才是会嫩绿诱人,个体需要整体,个体改变整体。
三、如何进行由此及彼的拓展?
同学们从自然现象推转到社会现象、审美领域。推转是否自然、自如,是否准确、有品位,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
推转实例。
【从小推转到生活】
青草无疑是美的,而美的存在有赖于距离。我们时常抱怨生活平淡无奇,抱怨神火的琐碎压抑,殊不知,生活本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拉开距离,换个角度来观察生活,把沉陷在生活中的自己打捞起来,你会发现,幸福俯拾即是。
【从小推转到艺术审美领域】
“远”观的春意在中国山水画中亦很常见。“远”始终是构成山水画意境的基础。宋代画论家郭熙在著作《林泉高致》中谈到“山有三远”,即:自山下而仰望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忘远山,谓之平远。远能引发审美想象,能产生陌生感和疏离感,从而获得不同于以往的审美效果。
远看为虚,近看为实。虚实结合是中国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朦胧诗讲究的就是读诗之后印象中的朦胧美,这就是虚,就是美感,而品武其中的美妙绝对不能参透,一旦将虚作实,艺术也就失去了生命。
【从小草推转到社会现实】
回到草色本身,诗句中的草可谓“看似有的无”。春村的草仅仅开始萌发,它彰显出的生命力固然可贵,但它不成熟,不完善。对于国家而言,今天的中国不是全无,但也绝非全有,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远看有,近观无。面对这一状况,你有怎样的思考呢?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同学们的这次作文绝大多数同学在立意上完成得比较好,从自然界的现象抽出一个道理,并能推转到艺术鉴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印证,或引发挖掘,阐释自己的见解。
产生的问题:(1)缺乏生活赏识,对原来诗句理解有误,认为韩愈看到的颜色是幻想,是海市蜃楼,是主观臆断,所以••••••此种理解未必得出的结论就必然错误,要视完成情况看,但上一类可能很难。(2)把草色的有无生硬地解读为事物的外在与内在,事情的真与假,后文大量论证要求真,要拥有内在美。完全忽略掉“遥近”使事物呈现不同的面貌,“远近”对于我们看清事物的巨大作用。偏离题意。(3)全文就草论草,开合度调小,不会朝其他领域延伸推广,不会向青草更青出漫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有无话可说之感,表现出来就是字数不够。(4)语言的优美和严谨还需加强,缺乏更生动有力的素材进行支撑,有思想却没有好的表达。
五、立意角度。
【从遥与近的角度】
(1)、距离产生美
(2)距离产生美吗?距离掩盖真相、掩盖真实。
张梦波(外貌协会)
(3)距离产生差异、产生真假、产生判断的不同。
可以推转印证,也可深入提出建议:所以要想对事物准确把握就要“遥近”结合等。
王子豪:距离真的产生美吗?隔着空间和时间的“距离”,“美好”来来往往
【个体与整体】
(4)一株小草草也许是枯黄的,但聚在一起那点点绿意就能汇成蒙蒙春色。微弱的个体可以携手共同营造蓬勃的春意。
白竹梅
(4)
刘杰宇:这种玄妙的视觉效果必定给人以震撼,只要每棵小草都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微不足道的绿意,放在一起便能绿意喜人,决胜烟柳。
李晟淇:整体、大体的优秀美好并不能代表个体的状态。
【个性解读】
(5)草色遥看近却无
浓与淡,淡淡的美丽
张悦:任何事物,并不是最浓烈最成熟盛开到极致才是最美的,相反,但莱式最能给人以视觉享受到的独特色彩。
我们是去了这样的景观,只身下万年长青的隐隐绿草。我们破坏了规律,剪切了过程,亟不可待,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