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还是“有我”(57)
(2013-04-26 10:13:37)
标签:
北京高考家教辅导一模范文高考报名高考语文教育 |
人应该怎样存在于世?西方大哲人尼采在晚年曾给出这样的回答:“从我不在”,到“我在”,最终复归于“我不在”。
我想尼采这一言很好地概括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无我”还是“有我”。人在不断建立存在感中逐渐达到“有我”。然而我想,想达到更上乘的人生,却是要在“有我”之后,不断把“我”淡化,最终趋于“无我”的大境界。
那么,“无我”是什么呢?我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可以很好地解释。哲学家冯先生曾按高低层次将人生高度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按冯先生的话讲,就是“从我吃什么穿什么到我拿什么用什么”,是“人类本性的境界”。而道德境界就有所上升,“眼睛看着我、看着世界,看着我能给别人做什么”。冯先生说,一般的贤人就止步于道德境界了。而真正的至人神人,却能在此之上达到天地境界,而这一境界“用‘我’字是说不清的”。仰观宇宙,俯察品类,胸中有日月,眼前有乾坤,惟独没有的是“自我”。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正是一个“无”的境界,庄子思想篇章中“无我”是极为重要的一笔,那展翅万里的鹏鸟,却能时而化作游鱼之鲲,时而幻成飞鸟之鹏,非一体之内的修炼,更多的是因为他不再禁锢于个体,而是放逐到自然、放逐到天地,正如尼采所说“我不在”,但“我”又“在”,在山川、在草木,在胸怀所包揽的万象之中。因此我可以是雨,可以是风,可以是鲲鹏,可以是蝴蝶,此所谓逍遥也。
对“我”的淡化,即对“无我”的追求,是对自己的放飞,一幅漫画里曾配字:“鸟儿会飞,是因为它们把自己看得很轻”,人不也一样吗?我们极度强调存在感、强调重量级,却忘了能飞的都很轻,能流动的都很淡。与其在不停的跺脚中祈求飞天,还不如闭眼静悟山川云雨,给“我”放个“无我”的假。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饮时间长河的溪水,仰望浩瀚的星空”,在我看来就是放归天地的大境界,法国演艺大师让·雷诺也曾多次说“不要谈我,我没什么,谈电影吧。”人生固然要有一个积极求“有”的过程,但“有我”的同时,“无我”的放空也是种难得智慧。
“有我”还是“无我”,这是个问题。我们固然不能要求人人天地境界,但当“有我”的强化重得让人摇摇欲坠时,偶一“无我”,也是别样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