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还是“有我”(57)
(2013-04-26 10:12:13)
标签:
高考报名家教辅导语文辅导北京高考一模范文教育 |
清明时节,想起苏轼的《寒食帖》。写就于人生最经波折的时光中,一场冷雨里的书法,最叫人铭记的反而是书法家写的雨、写的海棠花、写的燕子,而非对命运的深沉喟叹、对人生多舛的叙述与不平。纸上处处无我,却叫“我”幽微情感得到最淋漓尽致的表露。
这边是一种智慧了。虽然人生是为自己而活,然而我们并不需时时把“我”挂在嘴边心头;最圆满的“有我”恰在无我处。
其实,早已有人比我先看到这点。《书谱》中评说天下书法便提到,“同会之际,人书俱老”。所谓“通会”,就是人内心和外在的合一。古人意识到的是人的三尺之躯在宽广的大地上,简直微不足道,若是不苦苦执着于一身一时,而是选择去拥抱生活,拥抱世界,人生便也得到了放大和充实。
我们所仰慕的那些大家,又有哪个不是在“无我”中寻得“我”生活真意的呢?著就《诗人李白》的林庚先生被他的学生形容为“美得本人就是一首诗”,生活中似乎从来不刻意追求塑造自己的崇高形象,一辈子都如他说诗那样“睁大好奇的眼去发现世界”,却不经意地铸造出美如诗的赤子形象;弘一法师晚年清修,抛却了一切与他“艺术家”的名号相关的刻意与技巧,安静地抄写经书,度世度人,亦在临终前的“悲喜交集”四字中,以平朴的一笔一画,书就叫后人沉醉揣摩的人生体悟、生命写照。无我之间,自由酣畅地抒发出血肉丰满的“我”来,也是一种超越尘世的畅快。、
忘我而投入生活、体察外界,亦是对自我的充实。现实中的人们被批评为“精致利己”,其实这何尝不是过分强化“自我”的产物?为一己之私而不惜穷极的手段、为谋稻粱而苟活于夹缝的艰难博弈,人人反感却又不得不痛苦践行,这是“自我”膨胀的后果,却造成社会中人生的大量雷同,反而将真实的自我丢掉了。社会怪现象当前,亦不由得怀念其古人所赞赏的碧血精神。孔夫子提出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种外界与自己休戚相关的感觉催生出的责任感、亲近感,恰是饱满人生的肥沃土壤。哲人休谟将灵魂比作弦乐器,看似“无我”的关心他人,实则何尝不是对“我”灵魂之弦的可观震动?
我有一旧友远赴另一城市,未见已近一年,最爱《湘灵鼓瑟》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句。大考临近时她发来问候,只字不提他的生活与近前的学习备考,只说他那儿的玉兰花开了。结果这几日上学,天天看见我这儿紫玉兰盛放,便想起原来一同读书,亦更有力气投入紧张生活。
多聪明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