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把握,分层要求。
首先我们要有整体意识,一是整体把握教材,二是整体把握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就是说,在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哪些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要达到怎样的要求,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学内容上的“整体”意识。整体把握学生就是说,哪些是优等生,哪些是中等生,哪些是后进生,他们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有何所长,有何所短,都要了如指掌。有了这些整体把握,才能提出不同要求,才能在复习阶段因材施教,培优补差,查漏补缺,做到“保底不封顶”,大面积提高成绩。
(二)关注心理,有效调节。
虽然前面已经非常注重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复习,但其可能出现的来自学生心理方面一些不利于复习的因素我们应该高度关注,例如极易出现的“不自由”、“很累”等心理负担,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及时有效地利用一切利用的时间机会释放和减轻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装上阵,正如前面提到的用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形式开展复习,不要整天要么就是教师的讲,要么就是单一的练习。根据学生复习过程中的心理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和设计相应的复习内容与形式。复习阶段一忌违背客观规律,对学生加班加点,加负加压,恨不能把所有认为重要的东西一古脑让学生都接受,语、数教师轮流作战,学生频频应付。二忌重复练习,一遍不行两遍,怕学生忘记又一遍,会的也要做,不会的还得做,结果是好学生在作陪,差学生跑也撵不上,都是无效劳动。三忌平时不扎实训练,临考搞突击,走捷径。比如作文平时不写,复习时让学生背范文,考场作文要么千篇一律,要么改头换面,这都要影响学生成绩。
(三)主导到位、主体参与。
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关系到学生复习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能力的提高。这里的教不是单一的老师的讲,注入式的满堂灌,而是学生在教师不断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的过程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真正实现把复习课也上成新授课一样的精彩。
同时,只有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复习省时高效,收到最佳的复习效果,机械重复是复习的大忌,应该努力避免。应努力求“活”,就是在复习中引导学生通过“变式、变序、综合”的方法,把知识活学活用;另一层含义就是如前面所说的开展丰富多采的综合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复习中来,并且尽力做到鼓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准备,自己主持,自己总结,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或者说引导学生对某一题型进行变式训练,让他们自己能真正把握题型的变化。进一步激发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螺旋上升、有效复习。
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学生的发展,而双基是发展的重要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发展的载体。认知规律表明:学生的认知是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因此在整个毕业复习的过程中应遵循循环上升的原则,让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要实现有效复习,我们得注意以下三点:
1.找准链接点。教师要找准分类知识及分类知识之间的链接点,围绕这个“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复习内容,并且从这个点发射开,逐渐增加复习的量和相应的练习难度,以此减缓复习的坡度(即量的增加、面的扩大和相应迁移变式等训练)。
2.注意控制复习时间,每天复习的量不宜太大,应根据本班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来把握。
3.注重补差工作。差生之所以差,就是因为前面拉下了一大截,毕业复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实际上帮助他们把这些缺少的知识补起来,引导他们真正掌握牢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