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所见“略同”和“略不同”

标签:
挖起杆配置练习匹兹大师 |
分类: 高尔夫球具 |
《高尔夫》1月刊发表了短杆大师匹兹(Dave Pelz)的文章《挖起杆配置新方案》,该文章与同期发表的文章《查缺补漏》是姐妹篇。
哇,俺的观点竟然与文章不谋而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有据为证,下图是俺在去年博文《闲聊挖起杆配置》的截图。但“英雄”只是借喻,俺何德何能,敢与匹兹老爷子“同起同坐”,也不敢当高球“英雄”。
匹兹老爷子在文章中提到4点,现把俺的“略同”和“略不同”表达,“略同”是“傍大款”,“略不同”是基于本人高差点的现状。
匹兹老爷子之《挖起杆配置新方案》:
“1、把你的46度劈起杆看成是短铁杆,而不是挖起杆。”
俺之《闲聊挖起杆配置》(“略同”):
“无论是高尔夫球员还是球友,都会在球包里配备几支挖起杆,这个挖起杆可不是铁杆套组的A杆和S杆。先来看看Pro们的配置,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Pro的P杆还是使用套杆中的杆,而没有按挖起杆来配置。俺是把P杆作为10号铁杆来使用的,也建议一般球友也不要把P杆配置为挖起杆,否则会导致一些麻烦,……。”
匹兹老爷子之《挖起杆配置新方案》:
“2、带4支挖起杆——一支50度G杆、一支55度沙坑杆、一支60度高吊球杆和一支64度X杆。”
俺之《闲聊挖起杆配置》(略不同):
“显然挖起杆不应按角度或者是距离来作为基准来配置。挖起杆的配置应该按照功能为基准来配置,……”
“第一支挖起杆。这支杆选择要考虑与P杆的距离衔接,一般就按铁杆的10码间隔,最大不要超过15码。不要拘泥于规格,要通过实测来确定,……。但是这个距离衔接不宜以全挥杆来作为测试基准,……。”
“第二支挖起杆。这支杆要考虑与第一支杆的配套,……。这支杆重点考虑的是它的“救命”用途,……其实这支杆一般可以不用,只用第一支杆也足可以应付,不过为了必要时的“救命”之用,建议还是放一支在球包吧!俺是放了一支基本不用的56度砂杆在球包……。”
“第三支挖起杆。配置这支杆一定要读懂其内涵,切莫为了随大流简单地按照50-54-58或者52-56-60,或者是模仿Pro配个52-58。短打大师汤姆-沃森把它称之为特别角切杆(Special Wedge或者第3支切杆(Third Wedge),专门应付近距离的小型、坡度大的果岭,使用这支杆不是非要打高抛不可,打短劈也可以了。也有文章告诫普罗大众慎用60度挖起杆,其实只要把握好以下原则也可用好60度,即反弹角要选小一点,一般是3度左右,以免球杆弹跳起来,打出“剃头”球。”
俺之后记:
——俺的 “一杆打天下”的方法首先源于洋梨高尔夫chien的建议;二来俺这水平也弄不清多杆多幅度的技法,反而一支落得清静;三来俺肯定舞不动那支64度的X杆。绝对没有挑战匹兹老爷子权威之邪念。
——最近博友老唐送俺一支“救命”用的铁木杆(35度/34英寸),俺现在把“基本不用的56度砂杆”也请出球包了。
——俺的理解,匹兹老爷子所提出的第二点,完全是为了其提出的第3、4点所配套的。
匹兹老爷子之《挖起杆配置新方案》:
3、每天花10分钟,使用每支挖起杆练习半挥杆,不使用球,直到你能够制造出可重复的打痕为止。
4、每周在练习场花30分钟,瞄准20码以外的目标,采用同样的半挥杆动作。反复练习,直到你能稳定地击中目标为止。
俺之感悟(“大同”):
大师就是大师,教诲果然不同凡响,俺以后就要按这种方法练!唯一不同的就是使用的挖起杆数量不一样,还有的就要解决练习场地问题,如果光在垫子上练,是没有打痕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