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杆感悟
(2011-11-18 23:22:48)
标签:
高尔夫球技挥杆轨迹杆面角度上杆角度挥杆速度上杆顶点体育 |
分类: 高尔夫球技 |
最近的球都是(铁杆)左扎(木杆)右曲,上周参加联谊赛就打了半场好球,眼看即将“破百”了,不料就给打回原形(见《冰火两重天》),有前辈形容这是“前9洞一条龙,后9洞一条虫。”回来进行了读书学习,深刻反省以往教练的教诲,感觉还是挥杆出现问题,并到练习场进行了验证。
1、挥杆轨迹。人的运动需要平衡的,也会遵循惯性,因此上杆轨迹往往决定下杆轨迹。我以往的上杆动作就是转身太快,导致杆头过早转到身后,手也没有充分伸展。
因此下杆时身体就会沿着上杆轨迹转动过快,铁木杆和铁杆由于长度较短,故可以抢着设法与身体同步,造成没有完成送杆就收杆,故容易产生左扎。
而木杆由于较长,加上球位靠前,就不容易抢在身前,尤其是一号木的杆头较大,受到空气的阻力更大,往往在击球时,杆面还处于打开状态,因此就容易出现右曲。
因此,我对上杆的轨迹进行了调整,在起杆阶段(即手腕到达右大腿跟之前)保持身体基本不转动,手腕保持在脚尖连线的上方,使杆头沿着目标线反向直线运动。
之后在手腕到达臀部高度时,在身体开始转动同时,仍然保持手腕在脚尖连线的上方,杆头则随身体转动而向上和向身后运动。当左臂大约与地面平行时,杆身与目标线平行。
按此轨迹,也可以符合加大挥杆半径的要求吧。
2、杆面角度。也是上述的原则,上杆时要控制杆面角度不要急于打开,在手腕到达臀部高度时,杆面角度应该与脊柱平行。在挥杆顶点,杆面转到与左臂平行的角度,这里的顶点是本人舒服而非极限的顶点,由于本人已步入常青,柔韧性不良,这个时候的杆身已经不能与地面平行了,景颇老矣!
3、上杆角度。铁木杆、铁杆稍为陡峭些,可以达到先打地后打球的效果,由于本人不擅长扫击式,那就用好砸击式,好像这时送杆也会流畅些。
4、球位。好像书本是说球位偏后可以减少左曲,那我用铁木杆、铁杆时把球位控制稍后,不超过身体中心,这样也便于使用砸击式。
5、挥杆速度。我的挥杆速度属于慢,故球杆杆身选择都是稍软和稍轻的。随着动作貌似熟练后,就加快了挥杆速度,这时就会加大了杆身的变形而来不及复位,估计这也是木杆右曲的原因。
这点在前两天的练习场得到了验证,球场的会员部经理走了过来,试了我的发球杆、3号木和7号铁,结果在他按照自己频率击球时,3支杆都出现右曲,其中3号木稍好些。放慢频率后,右曲程度大为减少。就是因为经理使用的S硬度,我的都是R。还有的是3号木还是原装杆身,属于官方规格,故尽管还是稍软但不会太轻,右曲就会小些。
目前正在调整动作,那还是要放慢速度,以容纳改动作带来的暂时纠结,等动作熟练后再加快点速度并配合地更换木杆的杆身,调低点弹道,增加穿透力。
6、上杆顶点。这个属于研讨课题,一直在试图学会“S型挥杆”,这是为常青球友特备的,其三要诀包括“平移转身”、“低手位,高杆头”和“直接半径”。我对“低手位,高杆头”感触最深,我由于筋骨硬,上杆幅度有限,高杆头应该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这也是日本的教头内藤正幸的理论。上周联谊赛唯一的8字头球友,他的上杆幅度也不大,但是击球既远又稳,给我触动很大。练好上杆后,我要练练这个“S型挥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