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球,还是自己记分吧(二)

(2011-05-24 23:27:09)
标签:

高尔夫

杂谈

规则

自己

认真

记分

成绩统计

摸一杆

练一杆

纯真

洁净

休闲

分类: 高尔夫杂谈

日前写了《打球,还是自己记分吧》第一部分,谈的是技术统计,今天接着谈成绩统计。

说到这个问题,可没有昨天那么轻松了,可能会引起一些球友的不安,敬请海涵!

 

我们先来看看规则,这里说的规则,是指由R&A与USGA共同制定和颁布的2008版《高尔夫规则》(《Rules of Golf》)。

6-1. 规则  知晓规则是球员和他的球童的责任。在规定一轮中,对于其球童的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球员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我的解读:记分的责任在于球员,不能把错误归罪于球童。

6-6. 比杆赛的记分

a. 记录分数  在每洞结束后,记分员都应和比赛者核对分数并记录下来。……。

b. 署名和提交记分卡  在一轮结束后,比赛者应核对自己各洞的分数,并与委员会一起澄清任何疑点。……

违反规则6-6b的处罚:取消资格。”

d. 洞的错误分数  比赛者对记分卡上记录的各洞分数的正确性负有责任,如果他提交的任何一洞的分数低于实际分数,他要被取消资格。如果他提交的任何一洞的分数高于实际分数,被提交的分数有效。”

我的解读:还是说记分的责任在于球员,而且少报杆数会被DQ。

7-2. 在一轮中  球员不得在一洞的打球过程中进行练习击球。……

在一洞的持续打球过程中,其结果已被决定的击球不是练习击球。”

“违反规则7-2的处罚:

比洞赛——该洞负;比杆赛——加罚两杆。”

我的解读:在打球过程中,决定球员成绩的是“已被决定的击球”,“摸一杆”不能改变“已被决定的击球”,当然在正式比赛里,球员还不能随意地练习。

“规则9  关于已打杆数的报告

9-1. 总则  球员已打的击球次数应包括任何受罚的杆数。”

9-3. 比杆赛  受到处罚的比赛者应当尽快向自己的记分员报告。”

我的解读:即便在日常球叙,要“摸一杆”,也得把原先的失误记录好,不能只是把终于打好的球算在记分本上。

 

再来看看球童的基本做法。在日常的球叙中,球童基本上都是“护主心切”,都会把空挥、“摸一杆”等“视若无睹”,少算那么几杆,除非球员投诉他(她)多算杆。

某次球叙,5杆洞,球友发球到沙坑,沙坑第1杆没打沙也没打球,再搞了2杆出沙坑了,再打“又进狼窝”,1杆出沙坑边缘,又打到果岭对面,再一切免推。报杆数时说+3,我冷静地问总共打了多少杆,球童说7杆;我接着说沙坑刨了3下吧,球友赶紧说还要把空挥也算;球童说对啊,就从沙坑开始算,沙坑3杆,……;我说那是从沙坑发球的吗,这次球友和球童都异口同声地说,那就按+5吧。

中国高球场的球童都是为“主”而存在的,正如有博客所说的,他们算的杆数一般都是比实际低。据说,由于国外许多球场实行差点制,记分卡都要球童签名,而他们是不会作弊的,你非要算少,他们宁愿不签名,这是机制的约束。

最后看看我们球友,大多数都没有对规则进行好好的学习,应该说,除了“写手”,很多时候的少报杆数是由于太想赢,或者已经打得乱七八糟了,无意地犯错。

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好好的记分,我发现认真地记分的球友很少犯错,往往经常被质疑的都是自己不记分的,还老是把责任推给球童。

我还认为,一旦认真记分,球友的成绩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包括把空挥、“摸一杆”、OB和遗失的处理都甄别清楚。

我经历世面不多,但身边还是有低差点的球友,能稳定90来杆,偶尔80几。不过好像很多球友也都不是动辄就“破百”。为了验证,我还专门参加了一次业余比赛(详见我的博文《不完整的“处女秀”》),暗中记录了同组球友的分数,本来是在结束时签字确认时核对,无奈由于雷雨的到来而没有完成比赛。

我不反对出于练球的“摸一杆”,比如,发球打深了再练一杆,或者OB了再练一杆(本来也要打个暂定),只要球场不干预、没有堵住后面球友、也预先征得同组球友同意,那也是体现“性价比”啊,但你不能这杆打好了,原先那一杆就“一笔勾销”了,从这个意义来说,“摸一杆”应该更名为“练一杆“。

或者我今天下场就是纯粹练球,但也要“诚实”啊,不能把打坏的杆都不算,然后就去告诉别人,我今天破九、破八吧。

唠唠叨叨,就是想高坛能保持纯真和洁净,因此呼吁球友们打球时,还是自己记分,自己认真的记分,让记分卡见证自己成长的历程。

祝各位球友球技精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