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选和后备:球杆的纠结

标签:
发球杆球道木杆挖起杆组合体育 |
分类: 高尔夫球具 |
昨天打了新春第二场球叙,又勾起了我关于球杆的想法。基于规则,下场带球杆数量不得超过14支,确定哪14支杆为正选、哪些杆作为后备就成为我的心结,就像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所谓“后备”就是在状态和天气不好的状况下,按照稳定优先的原则而使用的球杆。
关于发球杆。我一直把15度发球木作为正选,12度发球木作为长5杆洞的备选。但今天一开场的两个洞,“正选”就出现了状况,出现了左拉右推,不知是否自从实践了手臂要快的要领后,杆头速度加快了,球杆杆身有些跟不上了。于是,临时委以“后备”重任,好像改观了很多,距离也远了点(也可能是心理因素)。
15度发球木是日本小厂家生产的功能杆,专门提供给初学者(尤其是挥杆速度慢),460cc,44.25″长,C8的挥杆重量,看来这支跟随我渡过初学阶段的老将,需要“休息”一下,充当“后备”,这样正好也解决了两支15度球杆的功能不能互换的弊病(460cc的发球杆显然没有什么人能用于球道),当然也要继续练好“发球铁”——17度铁木杆。
关于球道木杆。正如球友的赞美,“第二杆都能打起来”,不但25度铁木杆继续充当打第二杆的角色,而19度铁木杆好像也不是“鸡肋”了,也充当了好几洞的第二杆,最好的是打了大概是195 -200码,虽然也有打短的,但毕竟没有出现大差错。
继续用好两支铁木杆,尤其是要大胆使用19度铁木杆。同时也把15度球道木请出山,有机会也要用用,spoon造型,麻钢杆面,还是会很好用的。至于考虑到19度铁木杆稍长且轻,是否换成与25度一样的杆身,还是把这三支杆一起练习和使用再作决定吧,毕竟感觉比数据更重要。
铁木杆
关于挖起杆。说来也巧,上周四我在练习场拿着“正选”的52、56、58(60度掰的)三支挖起杆问驻场球具师,让他只选两支下场,结果他选了52和56,他还认为果岭边就用52就可以了,56用来打沙坑。在昨天的一个意外,使我对挖起杆配置有了新想法,当时离球洞约50码,短草场地,本来我想用58度挖起杆劈40码,但球僮拿错了56度(CG10),我就将错就错地多送点杆,结果球上去不到45码但很快就停住了,不禁为这支杆喝彩,心想以后球道也可以用它了,但是该杆反弹角较大,不太适合太硬的地。突然想起被闲置的另一支的56度(Hippo OIL CAN),那就让其取代58度,而让58度暂时闲置。这样三支挖起杆都是Oil Can,是否很帅呢。
整理后的“正选”和“后备”杆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