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一本邪书。原本是抱着学习保健或育儿知识的目的,不想,此书给我最大的满足竟是——猎奇。开了眼了,竟有如此邪乎的其人其事。
我之所以感到震惊,不是因为此书内容不佳或文笔不好,而是惊诧这种书籍为何如此受欢迎。
其书火爆到什么程度呢?在卓越亚马逊当当网畅销榜持续一两年时间。(图)


其作者火到什么程度呢?她的各种养生类书籍、电视访谈或讲座随处可见;她的养生食品被人抢注商标淘宝热卖;谷歌百度的相关关键字检索量飙升。(图)


书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作者:马悦凌。
我不敢说这是神医邪说,我宁愿相信作者是一位对中医养生有些偏执的女性。
她在近几年受到狂热追捧,可以用个人崇拜来形容了。
这本书中有一些观念和方法是挺好的,值得提倡,比如:
1.
不要依赖药物,均衡营养,科学食补。
2.
有意识地培养好的习惯(充足睡眠、热水泡脚、按摩等)坚持以健康的方式去生活。
3.
父母要多观察自己的孩子,对身体不适的表现有一定的判断力,不要动不动把孩子领到医院去。
4.
多给小宝宝喂白开水,避免养成喝饮料的习惯……
作者培养教育儿子的耐心,让我自愧不如。我也欣赏她的钉子精神,对中医养生之术持之以恒的研究。但是,我觉得她不应该这么早站出来总结这些理论,不应该这么强硬把她的经验推送到人们面前。她不留余地的措辞,很容易在读者群中产生误导,大大的误导,后果严重的误导。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这话说得没错。只有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忙碌甚至冷漠的医生,通过三言两语下的诊断有时候不足采信。
但如果父母们都按照马老师的偏方来护理孩子,我不知道会不会造成悲剧。真的很替这些孩子担忧,替这些父母担忧。建议广大读者擦亮眼睛,铭记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她总结的很多方法,都源自个案,因果关系也比较混乱,让我无法信服。希望有一天,她能再出一本书,把这些结论再好好论证一番,辅以诸多实验数据、临床经验,我会认真拜读。
也许马老师的经历有些特殊,她可以讲出来供大家分享和参考。但她试图让父母们相信,她的养生之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按照她的方法,“大多数”“99%”都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好处。反之,没有采纳她的建议者,下场怎么怎么。说法如此绝对,我就有些惶恐了。
你不觉得她的基础理论有点“邪门儿”吗:
1.
马老师在横刀剖宫产后马上发现:手掌的生命线从中间断开一截!经过“调理”,断开的地方慢慢形成“岛纹”;继续“调理”,三年后生命线重新接上了!她相信:如果改为竖刀剖宫产,她的生命线就不会断掉了!她相信:重新接上的生命线跟她的调理方法正向相关,而且此法可普及!我真后悔当初剖腹产后没能把掌纹拍下来研究研究。我甚至想上开心网上投个票,横刀竖刀与生命线!看看这种现象是不是必然的、普及的。
2.
香蕉等寒性食物。仿佛马老师对寒性食物讳如莫深,按照她的说法,最好冬天不要吃任何水果,小宝宝也尽量别吃水果,体弱者也不要吃水果……还有很多归为寒性的食材,务必和热性食材同时进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感觉她说的有点过了。中国南北各地的人对所谓寒凉的抵御能力是不同的,广东人天天喝凉茶来对抗“热气”、四川人用麻辣食品来“排湿”……我相信这些地域文化还是有一定的理论根基的。不是人人都那么怕寒的。关于水果,我宁愿相信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的公益广告《水果蔬菜不可少,日日记得2+3》(建议每天进食两份水果及三份蔬菜,广告中还形象的描述1份葡萄的参考量是什么样的、1份青菜的参考量是什么样的)
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对养育孩子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唯恐孩子身体不够健康,甚至性格不够理想;大家都热衷于反复验证自己的护理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到位。尽管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同样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但还是要不安的比对“标准身高体重”、对邻居家的胖小子啧啧称叹……
加上一些社会问题导致人们的不安:医生不可信、仪器不可信、药品不可信……
如此背景下,人们大概宁愿信一回马氏方法吧,至少操作简便,无毒无害。正是应了“求人不如求自己”。
对于相对普遍而温和的方法(比如泡泡脚、吃吃阿胶),我觉得试试无妨。但多数不能预期立竿见影的效果,借以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也不错。
然而,对于一些激烈的做法,比如给小孩扎手指放血,给宝宝小腹熏香……劝父母们一定要三思啊!如果真的想试试,还是带着孩子跑一趟南京吧,好处有三:
1.
请神医亲自操刀,操作失当的风险应该可以避免。
2.
相信马老师对于孩子症状的判断力比普通人要敏锐,也许她认为你的孩子不适用此法呢?还是请高人定夺吧。
3.
为马老师的临床实验贡献一点力量,面对面的样本应该更有效力。下回写书时,她就不只用“99%”或“又有一位朋友”这种字眼,而是用“过去的多少年间,笔者接触的4309例儿童中,有多少多少例……”
书中还有一点说法,我是严重不同意马老师的。她认为,孩子在几岁之前,不存在心理或情绪问题,只需要食物进补、调理好就OK了。我反对。几个月的婴儿尚且会“愤然大哭”、2岁的宝宝甚至会因为情绪问题而影响睡眠,怎么会不存在心理因素呢?
(也许只是为了强调她的食疗+按摩养生法吧,相信她也重视孩子的心理卫生。)
中西方现代育儿经、多年经验的儿科医生、多位子女的父母,都认同的一个观念:身体和心理同为重要因素,甚至会相互作用着影响宝宝的健康。相比起自制什么膏,我宁愿腾出部分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否对爸爸回家太晚有点失望,客人的突然造访是否让她感到压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