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养儿女是一条漫长的路(下)

(2022-07-15 11:06:47)
分类: 子女教育
目录:
一、杜博士的问答环节
1、沉迷游戏怎么办?
2、孩子该去国外留学吗?
3、如何看待"躺平文化"?
4、怎么看待学生们越来越多的竞争?
5、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
6、如何看待都想考名校?
7、如何消除隔阂,帮助孩子?
二、《虎妈战歌》
三、《哈佛妈妈的海豚教养法》
四、总结语

杜博士说:我和我太太在教育界工作了几十年,我在中学工作,我太太在幼稚园和小学工作。我们见过很多学生和家长,家长面对子女本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可能香港的教育环境让家长好痛苦,初小的时候都很开心,一到中学,就会出现好多好多问题。
中国人都喜欢孩子成龙成凤,出人头地,都想让孩子成为自己引以为傲的子女。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每个小孩也都不同,育儿方法不能照搬。不要只看结果,要重视过程,及时纠错。
其实做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和子女一起成长,要放下身段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要尊重认可每个孩子的差异。你接受不了的不代表是不好的,你控制不了子女未来的发展。
杜博士分享的两本关于教育子女的书籍《虎妈战歌》和《哈佛妈妈的海豚教养法》放在了本文末尾。
一、杜博士的问答环节
1、沉迷游戏怎么办?
问: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又喜欢打游戏,如何在信仰和价值观上去帮助青少年行到正路上呢?
答:
喜欢打游戏机的中学生普遍为男孩子,并且相对来说男孩子更为痴迷,这令父母很头痛。你需要和他们谈谈问题在哪,不要一下子就说:诶,你不准打游戏……诸如此类的。
打游戏是不是一定不好呢?
香港某著名大学医学院就喜欢招收擅长打游戏的学生,因为现在做的好多都是微创手术,看着镜面切割,这需要很稳的手部操作,经常打游戏的人手部常训练,操作起来比较厉害。
教养儿女是一条漫长的路(下):前提是你要先考上香港的医学院)
这个世界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打游戏也可以找工作。现在网络平台会教如何去打某种游戏,如何破解游戏,甚至有杂志社专门聘请专人来打游戏,打完之后再写下如何层层递进升级到最后的攻略,现在更是出现了电竞之类的比赛。
父母用高压手段阻止孩子打游戏是没有用的,只会导致发生冲突,而子女也不会听。父母要和子女好好沟通,开心见诚,平静地讨论问题。
有一次我遇见了一位学生家长,他的儿子十八岁,非常沉迷打游戏,到中四已经辍学,去修读职高(IVE)了,因为职高(IVE)程度相较浅,于是他花了很多时间打游戏,父母经常和他发生冲突。最后父母和他沟通后,让儿子起码要完成职高文凭,此后他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再约束他。
这个学生在和父母的沟通过程中有表达过自己打游戏的理由,他想成为一位电竞选手。我和家长说,你儿子是有目标的,他现在年纪小,你且让他尝试一番。
我们学校有宿舍,学校规定全体中一学生必须要住满三个月,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自理能力。住宿期间,学生需要清洗厕所、打扫卫生,不得使用手提电话、计算机。
由于没有设备打游戏,有的学生戒掉了打游戏的习惯。有家长反映,以前儿子很喜欢打游戏,自从住宿之后就没有打了,慢慢的也就失去了这个兴趣。
所以,如果你有能力令子女与你出游三个月,他也可能没有机会打游戏了。
教养儿女是一条漫长的路(下)
2、孩子该去国外留学吗?
问:近年许多中学生到外国留学,功课压力减少了,有时间训练自理能力了,但父母不在身边错过了陪子女成长的时期,作为父母应该如何抉择?
答: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选择,这得看子女本身的自理能力,他是否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的改变,有的孩子是可以的,当然父母就会缺少机会陪伴他成长。
我不太赞成孩子年纪太小就去留学,如果想去,可以考虑在高中这个年龄段去。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去外国留学后无法适应,特别是那些读寄宿学校的小朋友,他们害怕被欺负,真的有因为类似问题而最终放弃折返的。
不过有些小朋友很独立,能自己面对在外国的生活。所以,去不去还是要视乎每个小朋友的自理能力。
教养儿女是一条漫长的路(下)
3、如何看待"躺平文化"?
问:现在青少年人有躺平思维,应该如何改变他们?
他们没有兴趣做任何事,也没有信心踏入社会,应该如何帮助他们? 
答:
这一现象是说年轻人对某东西的消极反抗。因为年轻人觉得什么都做不到、做不好,所以才会抱有放弃的心态,索性什么都不做了。他们选择降低消费,比方说每天只用一块钱过活。他们的心态是:我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所以可以躺平。
这有无声抗议的成分在内,这些所谓的消极对抗其实是社会的问题,而不是个别人的问题。
如果社会环境让年轻人认为自己可以什么都不做,那么他们就会没有负担的出现这种想法。并且,如果社会环境对年轻人有很大的打击,年轻人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也会有这种对抗出现。
相反,如果社会正常,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假如躺平的情况发生在我的子女身上,我认为必须要跟他们沟通,一定要商讨出驱使他们有这种躺平心态的原因。
教养儿女是一条漫长的路(下)
4、怎么看待学生们越来越多的竞争?
问:给小朋友报名参加增值课程已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作为家长应如何保持平衡并且避免这类型的竞争呢?应更着重什么路线?
答:
小朋友学东西是一件很正常不过的事,培养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是好事,但如果过量就不好——很多父母给子女安排了密密麻麻的校外课程。
课后应该多让小朋友玩耍,千万不要为小朋友报太多不同类型的课外课程。因为很多开补习班的人是为了赚钱, 他们看中了父母的心态。他们并不是觉得 “我们要帮小朋友, 他们好惨”, 这种的我相信很少。
家长觉得现在香港竞争太激烈,小朋友多学习才能突围而出。很多学校在收生的时候会要求报名者递交各种资料、成绩、获奖证书等等,如果一间学校有那么多的入校门槛,我觉得就不要报名好了。
可能你会说这间是名校,希望孩子能去读。但名校固然有很多优秀的人,也有好多失败者,别认为能在名校读书就等于成功,除非你的小朋友本身的读书成绩已经很厉害了。
如果一间学校只看重成绩的话,我不建议你去这种学校,因为大部分小朋友都是一般程度的。试想,如果程度一般的小朋友去读一间很优秀的学校,那这位小朋友很大机会只能垫底,这样的话他哪会有自信?不如去一间普通的学校,他考好一点才会更有自信。
有家长担心现在的大学只收名校的毕业生,其实不是这样的。在香港主要只看DSE的成绩,大学收生的时候并不会在乎你是从哪间中学毕业的。
坊间很多面试训练班动辄要几千块学费,我一定不会付这笔钱让我的小朋友去上这些课程。现在的父母都很厉害,如果你们能训练自己的小朋友有自信就足够了。
如果小朋友本身的性格很害羞内向,你不知道怎样协助,但又希望能帮小朋友建立自信、提高表达能力的话,可以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去报相关的课程试试。
父母其实能帮小孩子的有很多。以前我的学校有一个小六升中一的模拟面试,家长来学校做义工帮忙面试学生。有的家长是专业人士,很会问问题,能帮忙训练学生。如果你认识的家长有做老师的,有CEO,你可以请他吃个饭,让他和你家小朋友聊聊天,不经意之间就像训练了面试一样。
父母真的要聪明一点,要善用身边朋友的资源,当然首先还是应该多认识一点朋友。
另外,参加教会对一个小朋友的表达能力也很有益处。我的两个小朋友自小在教会长大,所以完全都不需要我们来培训,教会已经帮我们培训好了。牧师、教友和他们说话,教他们唱歌,让他们参加圣经问答比赛等。
其实在教会,无论是青少年还是儿童都有很多培训的机会。我和我太太在多伦多大学时,团契服侍培养了我们的群体生活、社交生活、以及如何向公众说话。扩大你个人的生活圈子,去教会是最好的,不会教坏他们。
教养儿女是一条漫长的路(下)
5、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
问:香港的学校考试考得很深,如果不去补习成绩又不好,该怎么办?
答:
我的儿子和儿媳妇都在中学教书,我和我太太又都是中小学的校长。那我们的孙子去一间名校追成绩,如果他学不好,我们去帮他补习可以吗?其实都不可以。
如果他没有心思去学,他学不明白,我会建议他尝试一些学习方法。比如让他上课要留心,功课要认真,做功课前要先看书,要盖着书来回答问题,再打开书检查答案,那就可以在做功课的时候同时复习了。
我经常要学生背“上课要留心,功课要认真,每日要温习,生活要自律”。即使有复习但没有足够的睡眠,第二天默书也一样会不合格。
有的学生有考试恐惧症,明明都有复习,但考试的时候脑海一片空白,这些情况更加不能强迫他。无论什么问题一定要联络学校找老师,家长和老师一齐去帮助小朋友。
可能你会说老师才不管。如果没有这些关怀,那就不要让孩子读这间学校了。去读一间老师会关心子女、愿意和家长合作的学校,你是可以选择的。
与其说补习,不如说应该与子女一起多阅读。不要说中小学生需要看书,连我做了校长都要看书。一本书是作者穷尽一生的努力写下的精华,我看到好的书会介绍给我的儿子看,每个星期大家预定一到两个晚上去图书馆一起看书,这好重要。
做父母要一边做一边学,学聪明一点灵巧一点,夫妇二人一起商量,留意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做会计的家长年底都会很忙,那就要懂得提前调节。比如我和我太太都是校长,我们都要根据两间学校的校历表协调一下才可以一起去旅行。
教养儿女是一条漫长的路(下)
6、如何看待都想考名校?
问:补习、竞争、制作好看的简历,都是为了能进入世界名校,您有什么建议?
答:
现在香港的学校在收生上不再像以前那么传统,如果还有学校在报名的时候要求学生制作很多的个人档案,其实大家是可以选择的。
想展示孩子的优点可以直接用纸简单地写下重点,不需要大量印制个人档案,因为这是十分不环保的。若有2000至3000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印制一大堆个人档案,那岂不是需要安排一间房间去摆放这些资料?
并且校方是不会详细看的,成绩表就可以展示很多信息了,之后学校会安排学生面试。
现在帮子女选择学校,不需要太注重名校这个观念,因为成绩好并不代表在社会中就能取得成功。我见过很多名校出来的失败者,当然也见过名校出来的所谓的成功人士,比如那些考到香港大学的并且做了政府高官的成功人士。
现在香港大学在世界排名里已经下滑了很多,我们不需要注重名校,而是应该考虑这一间学校是否适合我们的子女去就读。
我们需要看子女的能力和学校的质素。一间学校最重要的是师资,这一班老师是否真的有爱心,愿意去教导,愿意付出时间。如果这一间学校的老师没有团队精神,只顾自己,只注重成绩,那你就需要慎重考虑。
成绩和书本知识其实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教,学生可以自己读书,当然数理是需要解释的,学校最重要的能力便是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
不如让孩子们背这四点:
第一点,有创意
第二点,擅长与人沟通
第三点,懂得向人学习
第四点,懂得与人合作
杜太:
大家需要明白制作个人档案的意义,档案能记录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活动。例如将上次去旅行的美好相片,曾经做过的手工存放好。
有一位父亲将女儿小时候的物品,如去餐厅用餐时的抹手纸巾和铺台纸巾都收藏好,足足收藏了两个行李箱给女儿作为嫁妆。
其实对女儿来说,未必有时间回忆,但在父亲看来,这是在享受甜蜜的亲子时光。
当我的大儿子25岁的时候,我将他以前的相片加上了脚注。回望他15、16岁时的帅气照片,我还会加上评语。儿子结婚后,这一本相簿遗失了,不过我当时享受了为儿子制作相簿的过程,也回味了作为母亲这25年以来所得到的满足感,很是怀念。
说起考学校,很多小学会举办学校简介会,大家要去听和提问题,比如:
这间学校注重家校合作吗?
老师和家长可以如何联系和沟通呢?
很多家长只关心小朋友可以进入从小学直升中学的「一条龙」学校,可是人生能有一条龙吗?
从来都没有人能保证一毕业就一定能找到工作,也没人能预先设定好在指定年纪就能结婚,在指定年纪就能生小孩。
所有的事情都没可能「一条龙」顺利发生。
教养儿女是一条漫长的路(下)
7、如何消除隔阂,帮助孩子?
问:有的父母为自己的错误自责,有些孩子大了不听教,从国外读书回来后在工作上遇到了挫折,父母虽然也想同行,但不知从何说起。您能给一些建议吗?
答:
如果你埋在心里很久,很愧疚,我觉得你还是要跟子女讲出来,坦诚的与他们沟通,不要把郁结和苦闷一直放在心里。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他们人在国外就用facetime,如果面对面不知如何开口,就写出来。
你可以选择很多方法,坦诚的讲出来你真的很后悔曾经那样对他。现在他们都长大了,我猜他们的回应也会是很正面的,他们也会很欣赏你的做法。

杜太:
我是我们家的大姐,我妈妈多病,弟弟妹妹小我很多岁,加上我又是校长,所以我经常自己做主。
我对人很热情,弱点是情绪激动,所以大儿子有些事情不敢跟我讲,怕我激动,我也就不过问。
半年前有件事情成了导火索,我们爆发了争吵,儿子说:“以前我经常不想跟你讲就是这个原因,你老是那么激动!”
我回应他说:“你不知道你妈就是这么激动的吗?你现在才认识你妈妈的吗?我就是这样的性格,你要接纳你阿妈就是这样,我也要接纳我的儿子。”
自从那次之后,他每日早上都会小小声地说:“阿妈早晨。”他的身体语言和笑容让我知道我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芥蒂了。
沟通是很重要的,沟通之后我们都要改正。有时很痛苦,我都这么大年纪的人了,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离开人世,我为什么要这么委屈?但是没办法不去改,我现在也在学习这些。
有一次儿媳妇说:“你已经不做校长十几年了,为什么校长这件衣服还是不能脱下来呢?”这句也成为了饭桌上的一个笑题。
小朋友的成长过程,正好是亲子一起去探索和建立关系的机会。我甚至会建议家长们分开各自携带一位小朋友,例如爸爸带儿子,妈妈带女儿,只两个人一组去旅行,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家长们应好好珍惜和利用。
父母能跟儿女预告,他们将来在青春期或者在升上中学后会经历哪些试探和引诱,父母能教导小朋友如何面对。

杜博士分享的两本书:
二、《虎妈战歌》
作者蔡美儿(Amy Chua)198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博士学位。曾在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斯坦福大学及耶鲁大学任教,为多家刊物撰写文章。
“虎妈”蔡美儿身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主张用高要求严标准的教养方式来教育两个女儿。《虎妈战歌》记录了执着付出的华裔妈妈与叛逆聪慧的两个女儿斗智斗勇的家庭故事。
她的教育方法确实残酷——通过辱骂、恐吓等高压手段逼着孩子前进,“虎妈”因此还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无数专家为她的教育模式争论不休。
可“虎妈”觉得自由放任的养育比逼孩子学习更残忍。
她的丈夫Rubenfeld是位有犹太血统的美国人,每当他开口劝说,却总会被妻子怼得哑口无言:“你有更好的方法吗?没有,就请配合我。”
蔡美儿经常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两个女儿在妈妈的管教下,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大女儿14岁就登上了卡内基音乐大厅的舞台,小女儿12岁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长大后,两个女儿相继从哈佛大学毕业,一个成了军中二级少尉,一个去耶鲁大学法学院深造。
人们所猜想的“心理疾病”与“母女关系破裂”呢?很遗憾,这一切根本没有发生。恰恰相反,女儿们都聪明开朗、努力认真,大学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纽约邮报》先后专访了两个女儿,从孩子的话语中能感受到,她们对母亲只有感激与爱意。
大女儿说:世人其实误解了妈妈,正是她独特的教养方式教会了我如何拼尽全力地去生活。而这份拼尽全力让我坦然面对命运抛给我的一切难题,即使明天就会面对死亡,我依然觉得自己曾经110%地活着。
女儿们都认为蔡美儿“宽严并济”,虽然在学业和练琴上步步紧逼,但时常会带孩子出去旅游,而且妈妈善于讲笑话,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幽默感。妈妈也给了孩子基本的自由,在得知小女儿确实不喜欢练琴而喜欢网球后,“虎妈”做出了让步。
蔡美儿曾说:我希望将中式教育的精髓引入宽松的西式家庭教育,两种方式应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唯有如此,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模样。
教养儿女是一条漫长的路(下)
杜博士:
这种高压的教育模式下,孩子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不少,但我们要尽量避免做“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成日在子女上空“盘旋”,对孩子过度保护,监督孩子的一切表现,总插手帮助孩子处理问题,倾向于从孩子取得的成就里获得满足感。
这样的父母会让小孩变得焦虑、没自信、自尊心低,并且依赖父母、自理能力低、缺乏生活技能。
教养儿女是一条漫长的路(下)
同样是“鸡娃狂人”教育出来的孩子,“神童”魏永康的结局却很悲惨。
魏永康4岁学完初中课程,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录取为硕博连读生。
这一串令人惊叹的成绩和母亲曾学梅的教育密不可分。曾学梅是一名百货公司职工,发现儿子在学习方面有天赋后,逐渐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儿子上。魏永康8岁上中学时,她就开始陪读,除了学习,儿子的任何事情她都帮着做。她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连牙膏都要挤好。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曾学梅甚至还给儿子喂饭。
魏永康回忆:小时候妈妈总是把他关在家里看书,从不准他出去玩。他养成了只看书不爱说话的习惯,周围的同学也渐渐疏远了他。
考上中科院的硕博之后,17岁的魏永康提出想自己去北京学习,母亲认为他这么聪明,一定能学会独立生活,于是没有跟过去陪读。
然而,现实是魏永康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无法适应中科院的学习而被退学,亲人朋友花了很大力气才让他能和常人一样生活。去年,他的妻子发布讣告称:38岁的魏永康于2021年11月9日突发疾病,与世长辞。
虎妈本身毕业于哈佛大学,又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终身教授,她的丈夫也是耶鲁教授。即使她不羞辱践踏自己的孩子,而是尊重和约束并存,他们的孩子也一样可以很优秀。
虎妈夫妇后来晚节不保。蔡美儿为有着强奸罪嫌疑的大法官多次站台,她的丈夫则性骚扰女学生,学校明确禁止他与学生接触。夫妻二人已经双双被耶鲁大学停职。
教养儿女是一条漫长的路(下)
三、《哈佛妈妈的海豚教养法》
作者希米·康(Shimi K. Kang)毕业于哈佛大学,是儿童精神科医生,作为亲子教育领域富有影响力的人物,常常出席美国国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各类节目。
这位妈妈与“虎妈”刚好相反,她主张放任式教育,她指出:“老虎式”育儿也会成功,但只会获得有限意义上的成功,伴随这些成功的往往是不平衡的生活引发的身心疾病和行为失控。
“老虎式”教育下的孩子总处在焦虑和抑郁中。若孩子成功取得第一,就会焦虑第一能不能保住。而若孩子没取得第一,就会产生深深的失落甚至抑郁感。
而“海豚式”教育下的孩子不自我,会从更多方面进行考虑。即使一件事失败了,也不会没有安全感,因为还有进步空间。即使成功了,也不会焦虑自己是否能永远第一,而是会注意到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希米·康认为,如此教育下的孩子会拥有很强的内心力量,懂得“自我激励”,所做所想都不为外界所逼。
只要把孩子的自我激励能力激发出来,其他方面就水到渠成了。她坚信“能温和又权威地引导孩子”的海豚式教育才是最好的选择,这种教育强调玩耍、社会生活、利他主义。

杜博士:
现在的小朋友需要的技能主要有四个方面:
CQ文商;IQ智商;EQ情商;合作协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就延伸出四个步骤的鼓励式沟通法,即super plan理论:
1、消灭自己的“老虎”
2、对孩子有同理心
3、指出孩子的人生方向、目标
4、全力支持
教养儿女是一条漫长的路(下)
四、总结语
杜太太:做父母的,应边做边学习,应感恩自己能成为父母。
我经常说,哪类人会是最幸福的?是自觉幸福的人才最幸福。如果连你都不觉得自己幸福,那你永远都不会幸福。
同样,如果子女惹你们生气,你们可以跟自己说,其实子女都很疼爱我,只是刚刚有点失控而己。
杜博士:如果子女对我说谎,那可以跟自己说,其实子女只是不想说实话让我不开心而已。作为父母,应经常提醒自己,要尽一切的努力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