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2011-11-19 07:48:25)
标签:

蝶的蜕变

北京

天坛

慢生活

北京一日游

春天

祈求祭祀

分类: 行走中国大地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在北京生活了不短的时间,以为会有足够的时间去把这些美好的地方看遍,可是每每等到离开的时候,才发现有好多值得一去的地方去还是没有经历过。陪舞伴上完三个小时的舞蹈课,乘着外面大好的阳光以及不是很冷的春风,想起前几天一个同学强烈推荐一起的天坛,那就去那里走一遭吧,偷来半日闲。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城外,一个关于天坛的美丽剪影。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既非旺季也非周末,这个早春的天坛并没有多少人,那天天空特别蓝,天坛也格外的空旷,感觉我是着唯一到这里祈求新年风调雨顺的祈祷着。人在天地之间其实很渺小。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很是享受的样子,一个人在北京的日子,自有自娱自乐的精神陪伴着。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可以看到北京早春阳光的影子,最近听说北京的空气非常糟糕,可是记忆里在北京的那几个月的时光,却是经常有阳光灿烂的日子。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从天坛出来,看到门前长椅前休憩的一对老夫妇,那么年岁以高,可是互相搀扶游走世界的甜蜜却是一览无遗。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遇到这样的回廊,总是希望多久一些,喜欢这点古典的中式回廊。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还有着九五之尊的大门,记得在故宫的城门也是如此的。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静静的华表,经历了多少历史的腥风血雨,在今日的阳光里依旧的看着过往的变迁。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这个门,承托着当日的蓝天白云,把我对北京的记忆也印在这一片湛蓝的天空之下。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这些楼阁依旧保留着曾经的轮廓,却有着如今的华丽色彩,而我们被这样的表现吸引着也迷惑着。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其实很喜欢后面的那个树林,难得在这样的闹市有一片宁静的地方。傍晚的时候,老年人们聚到回廊下棋踢毽子带小孩的好不热闹,参天古树之下也是情侣人的好去处。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有着这样古树的院子并不多见,比如说天坛,比如说曲阜,一眼看去就有着历史的气息。而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却经历着太多的日新月异,有时候很难找寻曾经的影子。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这是曾经最原始的祈天的记录,在每一个文化中曾经以不同的形式流传着。天坛这里只是将形式变得更庄严发挥到极致,其实本质和我们村里的祠堂是一样的。每年春节刚过,祠堂里有特定的几天,聚集着来自村里的老老少少,村里的老人们唱着跳着我们看不懂的舞蹈和歌曲,占卜者这又一年的光景。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从年这个字的来源,其实就可以看到,原来和祈祷祭祀有密切关系,而这个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到目前我们家乡这个并不是很传统也不是很偏远的村庄里依然延续着。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午后的斜阳里,来这里轻轻的走一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走累了,出门后到了一个咖啡厅,静静的喝杯咖啡听听音乐聊聊天,享受一下慢生活,有时候太忙了,害怕亡了心。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时空交错,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只是意念之间。

北京生活志3-春天的天坛
 
  然后继续回到实现的生活,阳光依旧。

PS:来自维基百科关于天坛的科普知识

天坛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最初实行天地合祀,叫做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实行四郊分祀制度后,在北郊觅地另建地坛,原天地坛则专事祭天、祈谷和祈雨,并改名为天坛。代基本沿袭明制,在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改扩建。目前的主体建筑除祈年门和皇干殿是明代建筑外,其余都是清代建造的。

1860年1900年天坛先后被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占据,他们将几乎所有的陈设和祭器都席卷而去。八国联军甚至还把司令部设在这里,并在圜丘坛上架设大炮,攻击正阳门紫禁城中华民国成立后,除袁世凯登基外,天坛不再进行任何祭祀活动。1918年起辟为公园,正式对民众开放。目前园内古柏葱郁,是北京城南的一座大型园林。

天坛占地约273万平方米,是故宫面积的四倍。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筑群,它的布局严谨,建筑结构独特,装饰瑰丽,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等原理,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俗称“天地墙”。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圜丘

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坛面原来使用蓝琉璃砖,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后,改用坚硬耐久的艾叶青石铺设。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顶层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做太阳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击,声波会被近旁的栏板反射,形成显著的回音。

古代中国将单数称作阳数,双数称作阴数。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数”。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或者9的倍数。顶层圆形石板的外层是扇面形石块,共有9层。最内一层有9块石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9块,中下层亦是如此。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72块、108块和180块,相加正好360块。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45丈,除了是9的倍数外,还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圜丘坛外有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四面各辟棂星门一座。西南角有望灯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遗迹),东南角有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东还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乐器库和棕建库等附属建筑。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位于祈谷坛中央,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祈年殿的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数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4根龙柱高19.2米、直径1.2米,象征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12根巨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柱总共28根象征二十八宿。殿内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互呼应,使整座殿堂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气势巍峨。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