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反觑顾颉刚婚恋史
(2016-04-24 18:55:21)
标签:
转载 |
在读《顾颉刚年谱》的过程中,有个问题始终是萦绕不去的。即顾颉刚对感情的“忠贞”问题。因为从资料上来看,顾颉刚有三任妻子,前两任妻子逝世后,顾都据称是痛不欲生,但最后却两次都是不到一年就“另结新欢”。
当然,这里所谓的“忠贞”,或许是由于我的苛刻。毕竟,顾的后两次婚姻,都是在前妻逝世过后发生的,不存在婚外恋之类的有违道德的行为。这是我们无论如何要注意的。那么,首先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吧。
顾颉刚与元配夫人吴徵兰(长顾四岁)是1911年结婚的。1917年,吴不顾坐月子去街上观出大殡,受了春寒,后即患上结核病。顾颉刚明知其患上此病,但除了催促家里送吴去西医处看病外,竟无所作为。及至到1918年,吴病危,家里仍只求仙方、服香灰治病。从顾当时的一些信件日记来看,其应该是相当苦恼的。甚至为了妻子的病患上了失眠症,提前休学回家,时为1918年6月中旬。但回到家的顾颉刚见妻子病床环境不佳,而提出改善居室环境的建议,也被阻止。对此,顾竟也只是“愤懑已极”而已。当年8月初,吴徵兰即撒手而去。留下两女儿:自明、自珍。
吴徵兰病重时,顾颉刚无心为学,悲念时来,缠绕不休,“屡有殉情之思”。吴死后,顾自然悲痛万分,甚至“发誓不续娶”。但其实呢?顾颉刚当年九月就经王伯祥介绍了殷履安,即其第二任妻子。1919年1月,与殷履安订婚;1919年5月,完婚。中间变化之快,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据顾颉刚女儿顾潮研究员在《顾颉刚先生的前两次婚姻》的解释,顾颉刚之所以答应续娶,是因为“祖母和父亲都对他垂泪相劝:家中数世单传,所寄望于先生的,首先在于嗣续。面对长辈的垂垂老泪与殷殷期望,先生深感自己不能率性而行……”“先生思忖,既迟早必娶,而疾病、学业不可久延,不如速娶可以蕲生。然而回顾自己在病床前的申誓,每每心酸垂泪,觉得愧对徵兰。此时一些亲友开导他,谓存高远之志者不因儿女的旧情所误。于是他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开始认真考虑未来了。”
于是,一次可以殉情的婚恋就很快被遗忘了。
及至顾颉刚与殷履安女士结婚后,两人恩爱,甚至顾颉刚不顾家里阻止和非议,携妻逛遍苏州园林、杭州山水,尽享蜜月之欢,虽可令人艳羡,但较之吴徵兰病危时其之唯唯诺诺,总难逃他人之究诘。现有的就有魏邦良在《隐痛与暗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解读》一书中专门写到这个问题,谓之“自相矛盾的顾颉刚”。(相关链接:http://www.bbtpress.gxnu.edu.cn/homepagebook/3047/a09.htm)
如果说第一次的背叛还因为与吴徵兰的婚姻是包办婚姻,加上家里压力大等原因,而情有可原。那么第二次与张静秋女士的结合,则至今未有材料说明顾颉刚老先生当时是怎样的心态。
殷履安女士于1943年5月底去世,时年顾颉刚51岁。据顾颉刚1947年11月27日致胡适的信中称:“先妻履安在重庆突然逝世的时候,办一简单丧事须七八万元,而我的月薪只有三千元,既受悼亡之悲痛,加上经济的压迫,看着汹涌的嘉陵江水,真想一跳下去完事。”竟又象是一个殉情!后来殷履安得以“草草殡葬”,“计用2万3千元”。
然而很快在1944年4月,又是不到一年的时间,顾即与张静秋订婚,同年7月完婚。为办此次婚礼,根据其日记记载,顾虽“竭为节省”,但仍花了18万元!相差何其之大?!或许真的是,死者不应扰生者的生活吧?
张静秋者,据顾颉刚的儿子顾德辉(过继,1922年生,现居苏州顾颉刚故居)称,为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嫁给顾颉刚的时候,其已经是一个40岁的老姑娘。两人相识,也是顾丧殷之后,别人介绍认识的。张为顾分别于1946年、1947年、1949年生了三个女儿:顾潮、顾洪、顾湲。特别是1951年,顾颉刚59岁时,生子顾德堪,顾颉刚老来得子,也算幸事。
当然,在看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看几个数字,就妄下断语。比如,已经有学者考证出,顾其实那几年正遭受经济危机,受当时国民党政府金圆券的发行而造成的通货膨胀的影响,从1943年到1944年这一年间,物价就涨了三倍多!(见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P320-323)这个问题,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
顾颉刚的三段婚恋史,对于了解其学识为人极有价值。在此提出,并非要一味菲薄,更不想借此贬低顾颉刚的学术功绩。甚至反过来说,如果顾一直沉迷在感情纠葛中,恐怕也未必做得这么好的学问。历史,或许永远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B面。这一点,应该也合“古史辨”的宗旨吧?提出来,大家便又多了个不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