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曾朴、杨云史和张爱玲之间到底是什么亲戚关系谈起
(2016-03-14 21:45:39)
标签:
转载 |
从曾朴、杨云史和张爱玲之间到底是什么亲戚关系谈起
张爱玲在回忆祖母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称大妈妈的表伯母,我一直知道她是李鸿章的长孙媳,不过不清楚跟我们是怎么个亲戚。那时候我到她家去玩,总看见电话旁边的一张常打的电话号码表,第一格填写的人名是曾虚白,我只知道是个作家,是她娘家亲戚。原来就是《孽海花》作者曾孟朴的儿子!她哥哥是诗人杨云史,他们跟李家是亲上加亲。曾家与李家总也是老亲了,又来往得这样密切。”长期以来没有认真考证过曾朴、杨云史和张爱玲之间究竟是什么亲戚关系,就连我们曾氏的后代都有些鄂然。
此事得从张爱玲的家事说起,张爱玲祖父是张佩纶(“孽海花”中对张佩纶有较多的描述)。
张佩纶(1848.11.24-1903.2.4),字幼樵,一字绳庵,号蒉斋。祖籍直隶丰润,生于浙江杭州。少年就学时,反应敏捷,数千字文章一挥而就。同治九年(1871年)中举人,十年中进士,十三年(1874年)授编修。光绪元年(1875年)大考翰詹时,名列二等第三,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因目睹外患日深,“累疏陈经国大政”,慷慨好论天下事,与张之洞同为当时的清流主将。
光绪五年至七年(1879-1881年)丁母忧期间,入李鸿章幕,在天津参观海防工事,参议海防事务。守制期满复职后,多次上疏批评朝政,弹劾大臣,讲户部尚书王文韶参奏罢免。光绪八年(1882年),署左副都御史,刚刚上任,立即弹劾罢免失职官员数人,上下震悚。由此成为“得名最远,招忌最深”的清流党人。次年五月,晋升侍讲学士。从光绪元年至十年(1875-1884年)间,共上奏折、奏片127件,其中弹劾大臣和直谏的达三分之一。时,中法争执已起,张佩纶上疏请求发展水师,设南北洋水师四镇以防备;招致刘永福黑旗军以增强兵力。清廷讨厌他阻碍和议,命他到陕西办事。回京后,在总理衙门行走,一再在对外交涉中据理力争,与外国政府的无理要求针锋相对。英国公使巴夏礼以“沙面事件”向总署施加压力,不准中国惩办凶手,并拍桌咆哮。张佩纶当即也拍桌质问“你已经引起两国间的一次战争,难道还想再来一次吗?”事后,中国向英国提出正式抗议。
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訢等人被西太后清理出军机处和总署,张佩纶企图挽回,由此与清廷意见相左,加上朝内树敌过多,在政治上失势。恰逢中法关系紧张,被派往福建会办海疆事务,后又署船政大臣。
当中法争执刚起时,张佩纶曾多次上奏,发表主战论调,强调中越唇齿相依,越亡,中国必受其害。认为中国有三大理由取胜:一、普法战争刚刚结束,法国失败后割地赔款,国力相当贫乏;二、中法间距遥远,法军由本土到达福建要二三十日,而清军至福建快则三天,迟则十日即可到达,在人数上占优势;三、法国占领越南后,施行暴政,只要派人进行号召,越南人民就会其而响应,陷法军于四面受敌中。
张佩纶抵达福建后,立即查勘船政局及闽江沿岸各要塞形势,主张沉船堵塞闽江口,使法舰不得入内,但清廷不许先发制人,结果坐视大量法国军舰进入闽江。马江之战中,张佩纶视敌太易,临战怯敌,措置乖方,用人不当,结果导致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灭。
战后,给事中方培上奏弹劾张佩纶,朝中一些人物也怀着各种目的群起而攻之。清廷后派与张佩纶平日意见相左的左宗棠等人查办此案,复奏后,朝廷指责左宗棠等人为张佩纶开脱,十一年(1885年),下旨将张佩纶从严发往军台效力赎罪,遣戍察哈尔察罕陀罗海、张家口等地。
三年后,返回北京,投入李鸿章幕下,主管文书,因原妻已死,娶李鸿章小女儿菊藕为妻。张佩纶于危难中得李鸿章施以援手,因此对李鸿章充满感激。甲午战争爆发前,曾建议李鸿章先将驻朝清军撤回,“示弱骄敌,再图大举”,御史端良弹劾他干预公事,于是被驱逐回籍。南下途中侨居南京。
二十六年(1900年),当听到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的消息后,张佩纶急得“咳血升许”,“累画勤王和戎之策”。次年2月,李鸿章保荐其随办和约,张北上入李幕,但对官衔辞而不就。和约告成后,李鸿章复保荐张佩纶,清廷以四品京堂起用,张佩纶又坚辞不就。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月七日,病死于南京,终年56岁。
张佩纶学问渊博,当时与张之洞并驾,毕生致力于研究《管子》,擅长奏议,著有《涧于集》、《涧于日记》。近代著名作家张爱玲即是张佩纶孙女。
摘自网页北洋名人堂 http://www.beiyang.org/mrt/zpl.htm
这就明确了张爱玲与李鸿章的关系,李鸿章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
那么杨云史又是李鸿章的哪门子亲戚?且看以下的文摘:
“杨云史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御史杨崇伊,女儿嫁给李瀚章的孙子,儿子杨云史又娶李鸿章儿子李经方女儿为妻。杨崇伊的幼弟又是李瀚章的女婿。”
因此,杨云史是李鸿章的孙女婿。这就点明了张爱玲和杨云史之间的亲戚关系,杨云史是张爱玲表伯父(表姑父也可,因为,李、杨两家是儿女亲家)。
杨云史又和曾朴是这么样的关系呢?杨云史的母亲是曾之撰的妹妹,曾孟朴的姑姑,因此,杨云史是曾朴的表弟,两人从小相熟,而且又是同文馆时期的同学。所以,杨云史在新加坡归来后曾暂时居住在舅舅家-虚廓园。
因此,张爱林误解了,以为曾、李两家有什么老亲的关系。实际上曾虚白只不过是杨云史的表侄而已。这样,张爱玲从表姑家看到杨云史表侄(曾虚白)的电话号码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此时孟朴先生已经回常熟居住。
以下从李鸿章、曾熙文一代起简单描述李、张、杨、曾四个家族之间的婚姻关系:
杨圻(云史)像
有关杨云史的资料:
杨圻(1875~1941),原名朝庆,更名鉴莹,后改名圻,字云史,一字野王,常熟人。早年随父崇伊入京;年十八,为李鸿章长孙女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庠生,二十八年举人。历官詹事府主簿、户部、邮传部郎中;三十四年,出任驻新加坡领事。民国年间,为军阀吴佩孚幕僚有年;后应张学良邀,移居沈阳。“九·一八”事变后,归居常熟之“石花林”。抗战初期,徙香港,后卒。清末,杨圻自谓“长揖王侯,驰鹜声誉,以求激昂青云,致身谋国”;中年后,浮沉江海,意气不衰。诗宗盛唐,最擅七古。弱冠作《檀青引》,名播海内;《天山曲》长达1932字,前所未有。人称其诗风骨真挚,沉雄典则,多逸响。著《江山万里楼诗词钞》。另居香港所作,有油印本、传抄本流播。今人辑《江山万里楼诗词钞》。
楊圻天才橫溢,歌行獨步當時,嘗作《檀青引》,借名伶蔣檀青身世,敘一代之興亡,寄時人之哀怨,情詞哀亂,音節蒼涼,然自不脫清圓嫵媚之致。世以爲江東獨步,追攀梅村。一時有江東才子之目。辛亥後返裏,易名爲圻,隱居虞山石花林,築樓曰江山萬里樓。時李夫人已卒,續娶徐夫人(徐霞客之女)。民九(1920),江西督軍陳光遠徵爲秘書。吳佩孚聞之曰:“陳光遠何能馭江東不羈之才。”翌年,雲史果貽書而去,書曰:“雲史乃江東下士,將軍謬采虛聲,致之幕府,時陪閻公之座,遂下陳蕃之榻,頗思盡其愚悃,有裨萬一。頃得山妻徐霞客書謂:園梅盛開,君胡不歸?不禁他鄉之感,複動思婦之懷,清輝玉臂,未免有情,疏窗高影,亦複可念,清狂是其素性,故態因之複萌,敢效季鷹煙波之清,乞徇林逋妻子之情,予以休暇,遂其山野,庶面雲在山,靚妝相對,此中歲月,亦足爲歡,則將軍之賜也。”佩孚聞之,立迎歸洛陽。君臣甚相得,私人閒談,輒稱吳爲主公。雲史好畫梅,佩孚嘗贈聯曰:“天下幾人學杜甫,一生知已是梅花。” 又贊其詩曰:“氣體魄力,直追盛唐。其磅礴鬱積,蓋皆出乎至性至情者也。是以憂時念亂愛國之言,時時流溢。”又云:“雲史詩清真雅正,自成大家。五言卓絕,尤稱獨步,近人無與比肩。”未幾,吳佩孚敗,徐夫人卒,隨軍悒郁于武昌,頗流連妓寮,識陳美美。天下知聞,號之曰風流信,亦不在意。已而南軍北上,佩孚走川,雲史匿於美美處得免。有贈詩曰:“羅浮以外非春色,從此楊圻不畫梅。”繼之,流落鄭州、瀋陽、北京,終定居於香港,娶狄夫人美南。常爲將士題墓誌銘,又有歌行《天山曲》,兩千餘言,巨制煌煌,較少時所作,情醇詞切,深婉低徊,時人歎絕。已而日人欲扶植佩孚,章太炎聞之,倩雲史往諫之。佩孚果自愛而卒。民三十(1941),雲史亦病卒,年六十七。有詩十二卷,詞四卷傳世,署江山萬里樓。雲史詩于舉世宗西昆、宗宋人之時,獨爲盛唐高調,追蹤老杜、香山、梅村,歌行滔滔,才華豔發。且多爲組詩,動輒數十首。與樊增祥輩上下,世推爲絕代江山。晚年于香港所作抗戰詩章,沈鬱蒼涼,無愧詩史。故後學錢仲聯以爲:“近代學唐而堂廡最大者,必推楊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