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12-23 09:11:07)
古人文化不高但洞察力很强,不但创造了天圆地方的学说,还善于观察大自然。从自然取象,就是认为阴阳来源于对自然现象。向阳的一面明丽,光照多,就被称为“阳”。背阴的一面暗晦,几乎得不到光的直接照射,就称为“阴”,阴阳学说就由此而滥觞。从最早的文献资料看,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阳”字,是个象形字——字的形象透露出的意象是:太阳高悬,光芒四射,得到阳光的地方便是阳。阳”字的本意是方位,即山之南,水之北。
阳阳阳阳
把这个阳字,横过来更容易理解,下面是山峦,上面是太阳,剩下的两画可能是表示被太阳照射的意思。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阴”字,或者有阴字,但还没有辨认出来。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占卜的文字记录,若从那时算起,阴阳的产生至少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或者更长。不过,最原始意义的阴阳并不含有哲学观念,正如梁启超先生评价的:一种哲学观念是后来才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
“所谓阴阳者,不过自然界中一种粗浅微末之现象,绝不含何等深邃之意义。”而作为阴阳观念的产生又推动阴阳学说的发展。春秋时《国语》周记载地震的原因时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皆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在阴,易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由此可以看出,本来是属于自然现象的阴阳,到了西周时就发展为一种思想观念了,认步为地震的原因是阴阳失去平衡了,阴压服了阳,引起了地
震。地震不是好征兆,它预示国家将要灭亡了。由此可以断定,用阴阳解释社会、人事现象的阴阳观念在春秋时已经基本得到了认同。《周易》更是将天地、风雷等自然现象与君臣、男女、得失等社会现象融为一体。可以说,《周易》把阴阳发挥到了极致,而且把卦象、爻象与天地人联系起来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说卦》认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而且把阴阳具体化为阴(一一)、阳(一)两个符号,阴阳又变成了立卦的依据了。反过来,卦象又能彰显无形的阴阳。因此,阴阳学说与卦象融为一体,以致发展为用占筮的方式解释阴阳,又以阴阳学说勾连社会、人事等现象。至此,阴阳学说就成了系统化的学说和思想观念。
一什么是道?它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道德、道理等含义,而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讲阴阳的大道理。要解释阴阳之道,千言万语都难以说清楚。《老子·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可以阐述的,但不是一般的道。如果“道”是可以讲清楚的话,那就不是道了。显然,阴阳之道是很抽象的概念,是无所不包的道。
《周易》讲天道,讲地道,也讲人道,还有比天、地、人之道再大的道吗?绝对没有了。不过,《周易》讲天道、地道,不是讲天文、地理,而是讲人格化、情感化、精神化了的天地。而且,借天地之道而言人道,启发人、教育人效法天地的精神,以创建“保合太和”的世界。当然,也免不了由天地之道的现象而言人道的吉凶祸福。我们不妨摘录几句,以见一斑。
阳和谐)博大、通顺、纯正,这是天道的象征。临卦(售)象辞日: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意思是临卦(卦象显示阳气上升,阴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意思是天地之间的阴阳两气互相交感,万物才能生长变化;圣
咸卦(薹)象辞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明白了。
人的思想感化人心,天下就能和平昌盛。观察阴阳交感的现象,天地万物的情况就会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