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与随字使用上有何区别?
(2023-01-31 07:56:08)遂是中国常用汉字,读音为suì和suí。部首为辶,总笔画数为12。有称心、如意、成功等意思,亦可做时间单位。可作动词、名词、副词、形容词。 古又作""
目录 |
---|
折叠汉字信息
折叠读音
suí(半身不遂)或suì(遂心)
折叠部首笔画
部首:辶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折叠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辶遂
汉字部件分解:辶遂
笔顺读写:点、撇、横、撇、弯钩、撇、撇、撇、点、点、横折折撇、捺
折叠编码信息
折叠基本字义
1、遂suì
〈动〉
(1) 形声。从辵(chuò)。
(2) 同本义 [escape]
遂,亡也。--《说文》
(3) 行,往 [go]
遂,往也。--《广雅·释诂一》
不能遂。--《易·大壮》
遂贤良。--《礼记·月令》
(4) 又如:遂行(通行;顺适地进行)
(5) 称心如意;使得到满足 [fulfill]
他年如遂隐,五老是知音。-- 唐·李中碧《庐山》
王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6) 又如:遂怀(遂愿);遂隐(满足隐遁的愿望);遂初(旧时辞去官职,实现隐退的本愿)
(7) 顺利地完成;成功 [succeed]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上无乏用,百事乃遂。--《礼记·月令》
四者无一遂。--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令遂前功。--《后汉书·班超传》
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明·
(8) 又如:遂初(辞官归隐,达到原来的愿望);遂过(促成过失);遂志(实现志愿;满足愿望);遂事(成就事业;完成某事);遂功(成功;建立功业)
(9) 推荐或举荐 [recommend]。如:遂贤(荐举贤能之士);遂能(荐举贤能之士);遂良(荐举贤良之士);遂材(荐举才能之士);遂举(进举,进用)
(10) 通达 [understand]
此其垦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处其民。--《商君书·箅地》
(11) 又如:遂达(通达)
(12) 表明 [make known]。如:遂威(展示威力)
(13) 生长 [grow]
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淮南子·修务》
(15) 养育 [bring up]。如:遂成(养成;成就);遂生(养生);遂滋(养育;滋养)
(16) 顺从,如意 [be obedient to]。如:天遂人愿;遂罪(顺受其罪);遂过(顺成过失;掩饰过失)
(17) 顺应;符合 [comply with]。如:不遂;遂非(顺着过错去做而不改悔);遂性(顺应本性)
(18) 决断 [make a decision]
(20) 因循,拖拉 [procrastinate]。如:遂迷不悟(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21) 延续 [continue]。如:遂哀(哀而不止)
(22) 坠落,往下沉。通"坠"(zhuì) [fall]
震遂泥。--《易·震》
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墨子·法仪》
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荀子·修身》
若是,则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荀子·王制》
(24) 田间水沟
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周礼·遂人》
折叠词性变化
〈名〉
(1) 道路 [road]
使开阶立遂。--《春秋演孔圆》。宋均注:"道也。"
禽夫差于干遂。--《史记·苏秦传》。索隐:"遂者,道也。"
(2) 又如:遂路(道路)
(3) 射者穿的臂衣 [dress for hunters]
袒决遂。--《仪礼》
(4) 田间排水的小沟 [furrow]
凡诒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周礼·地官·遂人》
(5) 《注》:"遂,广深二尺"。又,遂人,周代官名,地官之属。
(6) 水道 [water course]
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可以涉水而过的路);亡人好独。--《荀子·大略》
〈副〉
(1) 就;于是 [then, there upon]。多用于书面语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左传·庄公八年》
则遂取以来。--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魏军遂退,放逐北至涡阳。--《梁书· 韦放传》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于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宋·
晋尔卿佐,为我典型,遂用覃恩授具阶。--明·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袁可立)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君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明·宋濂《看松庵记》
遂置巾笥以归。--明·顾彦夫《村落嫁娶图记》
(2) 又如:遂尔(于是;就);遂乃(于是,就);伤者经过包扎抢救,流血遂止;因天气恶劣,郊游计划遂告落空。
(3) 竟然 [to one's surprise]
若遂不改,方思仆言。--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4) 表示最后的结果,终于,到底 [after all;in the final]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5) 尽;完全 [to the full]。如:遂夜(终夜)
〈形〉
(1) 顺利的 [smooth;unhindered]
可遂破也。--《资治通鉴》
小儿辈遂已破贼。
(2) 已成,终了 [finished]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
(3) 久 [long]。如:遂古(往古,远古);遂往(以往的错误)
2、遂
半身不遂(bàn shn bù suí)。半身不遂又叫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
古籍解释
折叠康熙字典
〔古文〕《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徐醉切,音穟。《广韵》达也。《礼·月令》庆赐遂行,毋有不当。《注》言通达施行,使之周徧也。《前汉·王陵传》上佐天子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 又进也。《易·大壮》不能退,不能遂。《书·仲虺之诰》显忠遂良。《注》良则进之也。 又成也,从志也。《礼·月令》百事乃遂。《注》遂,犹成也。《诗·卫风》言既遂矣。 又称也。《诗·曹风》不遂其媾。 又竟也。《前汉·平传》吾闻先生事魏不遂。 又尽也。《礼·曲礼》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注》遂,阖之尽也。 又《正韵》因也,两事相因而及也。《诗·邶风》问我诸姑,遂及伯。《春秋·僖四年》侵蔡,蔡溃,遂伐楚。 又擅成事也。《易·家人》无攸遂。《公羊传·庄二十九年》大夫无遂事。 又舒肆之貌。《诗·卫风》容兮遂兮。又物生出曰遂。《前汉·郊祀歌》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又《前汉·胡母生传》弟子遂之者。《师古注》遂,谓名位成达者。《史记·司马相如传》宦游不遂,而来过我。 又充备也。《礼·乡饮酒义》节文终遂焉。 又顺也。《周语》以遂八风。 又《正韵》因循也。《荀子·王制篇》小事殆乎遂。 又乡遂,郊外地。《周礼·地官·遂人》五县为遂,王国内有六乡,外有六遂。 又小沟也。《周礼·地官·遂人》夫闲有遂,遂上有径。 又遂人,官名。 又国名。《春秋·庄十三年》齐人灭遂。《注》舜之后,国在济北蛇丘东北。
考证:〔《诗·卫风》问我诸姑,遂及伯。〕 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又《前汉·孟卿传》弟子遂之者。〕 谨按所引见胡母生传不在孟卿传,孟卿改胡母生。〔《礼·乡饮酒义》节文终遂也。〕 谨照原文也改焉。〔《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县为遂,王国内有六乡〕 谨按所引出遂人大司徒改遂人。
折叠说文解字
【卷二】【辵部】遂
亾也。从辵声。,古文遂。徐醉切〖注〗从辵桼。、、,也古文遂。
亡也。广韵。达也。进也。成也。安也。止也。往也。从志也。按皆引申之义也。从辵。声。徐醉切。十五部。
折叠经籍籑诂
~成也【周书史记】~事惊予注又【国语晋语】吾必~矣注置而不~注又【汉书景帝纪】集注【董仲舒传】集注【严安传】集注【霍光传】集注【疏广传】集注【魏相传】集注【匡衡传】集注【薛宣传】集注【董贤传】集注【王莽传上】集注【王莽传下】集注又【荀子礼论】动而远所以~敌也注又【吕览去私】而万物得~长焉注【孝行】五行不~注【下贤】文王造之而未~注又【淮南时则】百事乃~注【泛论】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注~成也申也【汉书傅喜传】集注~成也达也【汉书景帝纪】集注~终也【周书太子晋】逡巡而退其不~注~竟也【广雅释诂三】又【汉书灌夫传】集注~犹竟也【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集注【陈平传】集注【霍光传】集注~者竟也【周髀算经下】二十蔀为一~注~尽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诸~闻之注【六元正纪大 论】请~言之注~往也【广雅释诂一】又【楚辞天问】~古之初注~达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集注又【管子君臣下】选贤~材而礼孝弟注又【吕览圜道】~于四方注【孟夏】~贤良注~犹达也【汉书张释之传】集注【主父偃传】集注~通也【淮南精神】能知大贵何往而不~注~行也【广雅释诂一】又【国语晋语】无不~也注又【书大传】昔者三王悫然欲错刑~罚注~申也【国语晋语】是~威而远权注又【汉书武帝纪】集注【王陵传】集注~育也【广雅释言】又【国语齐语】~滋民注~长也【国语齐语】牺牲不略则牛羊~注~犹长也【吕览振乱】而~桀纣之过也注~生也【后汉杜笃传注】~者何生事也【公羊桓八年传】~徧也【汉书宣帝纪】集注引文颖【萧望之传】集注~犹徧也【诗长发】~视旣发笺~出也【春秋元命苞】岁之为言~也注~瑞也【诗芄兰】容兮~兮笺~道也文选汉高祖功臣颂注引【春 1829秋演孔图宋注】~决也【国语吴语】以能~疑计恶注~安也【诗雨无正】饥成不~传~进也【易大壮】不能~虞注~直~也【谷梁襄十年传】~~作也【尔雅释训】~从意也【文选闲居赋】注引【声类】~犹究也【汉书艺文志】集注~犹延也【汉书外戚传】集注~犹久也【诗氓】言旣~矣笺【侯人】不~其媾传又【太元交】奚可~也注~犹顺也【国语周语】而行以~八风注~犹因也【仪礼燕礼】~卒爵注【聘礼】~命使者注~因循也【荀子王制】小事殆乎~注因事曰~【书康王之诰序】~诰诸侯传~继事也【谷梁僖四年传】【僖十五年传】【文七年传】【宣元年传】【宣十八年传】【襄十二年传】【昭五年传】~两事之辞【左氏僖三年经】~伐楚注两事故曰~【左氏定七年经】~侵卫注顺政曰~【周书常训】~之谓不时除也【荀子礼论】若驷之过隙然而~之则是无穷也注陶陶~~相随行之貌【礼记祭义】及 祭之后陶陶~~注~以入因道之【仪礼聘礼】~以入竟注~射鞴也以朱韦为之著左臂所以~弦也【仪礼大射仪】袒决~注~田首受水小沟也【周礼稻人】以~均水注~者夫闲小沟【考工记匠人】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隧注五县为~【周礼遂人】~沟洫浍皆所以通水于川也~广深各二尺【周礼遂人】凡治野注邻里酇鄙县~犹郊内比闾族党州乡也【周礼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注~谓径隧水中可涉之径也【荀子大略】溺者不问~注~谓王国百里外【周礼地官序官】~人司农注~当作隧【春秋演孔图】使开阶立~注【易震】震~泥释文~荀本作队【礼记祭义】陶陶~~释文~本作燧【老子】功~身退释文~本作成【书费誓】鲁人三郊三~【史记鲁周公世家】作隧【左氏桓十三年传】~见楚子【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作遽见楚子【史记鲁周公世家】东门~索隐曰【系本】作述。
时间单位
一千五百二十年为一遂。出自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书《周髀算经》,该经的下卷说:"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
折字形源流
随之异体字:
现在统一规范简化为"随"。
折叠基本释义
1.跟着:~从。~员。~葬。~即(立刻)。~行(xíng)。~身。~喜。~波逐流。~行(hng)就市。
2.顺从,任凭:~意。~口。~宜。~和。~俗。~笔。~遇而安。
3.顺便,就着:~带。~手关门。
4.像:他长得~他父亲。
5.姓。
折叠详细释义
〈动〉
- (形声。从辵( chuò))
- 同本义随,从也。--《说文》随无故也。--《易·杂卦》随山刊木循也。--《书·禹贡》无纵诡随。--《诗·大雅·民劳》凡庭实随入。--《仪礼·聘礼》。注:"不并行也。"距随长武。--《仪礼·乡射礼记》列星随旋。--《荀子·天论》主失其神,虎随其后。--《韩非子·杨权》子行而我随之。--《韩非子·说林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又如:随任(晚辈跟随做官的长辈在任所生活);随直(随班值日);随班(跟班值勤);随扈(随从);随身灯(点在死人脚头的灯);随坐(即连坐。受他人牵连而被判罪);随宦(跟从父兄做官在外);随随步口(步步紧跟);随起举哀(随同死者亲眷一起号哭)
- 依顺;依从随,顺也。--《广雅》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红楼梦》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北齐书·陆法和传》又如:随善善缘(佛教指见人行善心欢喜;自己行善结好缘);随邪(随斜。顺从邪恶,无主见);随愿(如愿;称心);随时制宜(作事善于变通,不拘常法);随缘不变(佛家语。意指随顺世间环境取舍行止,但有所不为)
- 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let (sb.do as he likes)]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又如:随你的便;去不去随你;随念即到(指神仙佛祖能随意念之所至,立刻到达某一地)
- 〈方〉相似,与某人、物、事相像 。如:他长得随他母亲
- 接着,随即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清· 方苞《狱中杂记》又如:随次(随即;马上);随宜(随即)
- 按照;依据 。如:随例(按照惯例);随序(依照自然的次序)
〈名〉
- 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one of the 64 Divinatory Symbols]象曰:泽中有雷,随。--《易·随》
- 中国周代国名 。姬姓。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地在今湖北随县
折叠英文翻译
- follow, listen to, submit to
折叠古籍解释
折叠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字部】随
遀追《广韵》《集韵》《韵会》旬为切,音隋。《广韵》从也,顺也。《书·禹贡》随山刊木。《易·象》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诗·大雅》无纵诡随。《传》诡,人之善。随,人之恶者。
又易卦名。
又《易·咸卦》咸其股,执其随往吝。《注》随,谓趾也。《疏》腓动,则足随之,故谓足为随。
又《艮卦》艮其腓,不拯其随。
又《仪礼·乡射礼》其闲容弓,距随长武。《注》距随者,物横画也。始前足至东头为距,后足来合而南面为随。
又地名。《左传·隐五年》翼侯奔随。《注》随,晋地。
又国名。汉为县。《左传·桓六年》楚武王侵随。《注》随国,今义阳随县。《前汉·地理志》南阳郡随县。《注》故厉国也。《韵会》晋置随郡,齐攺为州。《正韵》亦作隋。详前隋字注。
又西随,县名。《前汉·地理志》牂牁郡西随县。
又沙随,地名。《春秋·成十六年》会于沙随。《注》宋地,梁国宁陵县北有沙随亭。
又姓。《风俗通》随侯之后,汉有博士随何。《史记·匈奴传》有诏捕太医令随但。《前汉·艺文志》随巢子六篇。《注》墨翟弟子。
又《正韵》亦作遗。《诗·小雅》莫肯下遗。《笺》遗,读曰随。《疏》随从於人,先人后己,以相下之义也。
又《集韵》古通追。《屈原·离骚》背绳墨以追曲。《注》追,与随通。
又《唐韵正》古音旬禾反。《论语》季随,季騧。《杨愼曰》大理董难曾见宋人小说,周有八士,命名八人而四韵。季随、季騧,随,旬禾反,騧,乌戈反,一韵也。《老子·道德经》音声相和,先后相随。《管子·白心篇》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随。《易林》宫商旣和,声音相随。《马融·广成颂》鲂鱮鱏鳊,鰋鲤鲿魦。乐我纯德,腾跃相随。《顾炎武曰》随字自素问天元纪大论,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始入之韵。
又《史记·天官书》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注》索隐曰:随,他果反。
又与椭通。《淮南子·齐俗训》窥面於盘水则员,於杯则随,面形不异,其故有所员,有所随者,所自窥之异也。《吕大临曰》随,当读椭,圜而长也。 《正字通》俗作随。
折叠说文解字
从也。从辵,省声。旬为切
折叠说文解字注
从也。行可委曲从迹、谓之委随。从辵。隋声。旬为切。古音在十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