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梢上月亮:消失的芦苇荡

(2022-06-15 06:41:32)

梢上月亮:消失的芦苇荡

梢上月亮 扫花文学 2022-06-14 20:20 发表于河南
又是一年端午节,人们兴奋的吃着买来的或自制的粽子和油条,沉津在一种说不出道理的喜悦中。
大街上到处都是卖粽子的,街面上的小饮商铺也跟着兴奋起来,早上五更起来支起油锅,炸出堆积如山的满满一案子,黄黄的、长长的油条。桌案边都放着一小撮艾草,以表示这些油条是为端午节而特别炸制的。尔今的端午节只少了一样东西,就是青麦碾馔,你找遍正个县城的大街小巷也买不到了。或许失专,或许人们不再经历那种青黄不接的饥饿,从而也就不再抢在麦收前吃先尝鲜了。
中国的端午节来源于诗祖屈原的故事,苇叶包粽也正是对屈子的尊敬,让他在屈死后有个完尸,释意着人们对他的怀念,让他永存人间。那些投入江中的米粽把鱼儿们引开,让它们不去打扰屈子的身首,让中华诗神的精神完好地保存在江中,给后人们以缅怀和鼓励。年年如此,向江中投粽,从而就行成了端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然而端午时节也正是青黄不接之时,从而在饮食方面又增加了吃香尝鲜的习惯,除了苇叶粽子,油条碾馔也纳入了这节日的丰食范围中,以表人们对丰收的祈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代表着对屈原精神的怀念。
悠悠艾草香,清清初夏风,绿绿芦苇荡,源源民族情。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从来不会忘记端午节,也从来没有忘记写满诗意的中国文化情结。万水千粽是情,丛丛芦苇民族风。过去的岁月里,每个村庄边都有艾坡苇塘,每条江河两岸,每个胡泊滩前都有连片的苇园,更壮观的会形成芦苇水荡,在这些水荡边上都是富饶的鱼米之乡。芦苇和稻田形成了千年的默契;苇叶与糯米,屈原与楚辞,造就了中华米粽;米粽造就了具有独特文化的中国端午节。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Px7bYedmjwyk8muXRboPw6E1IuGC7paTyvId3icXj7Z8jApxbgKNe7yACvLHr3dl2xuSXPVlH1ezRwnmibKfYbQ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而如今,伊河的芦苇荡哪里去了,山村山沟中的小溪苇塘哪里去了?没有了苇叶,粽子的性质和含义以及独特的清香已不复存在,多年以后,人们还会不会以为端午节是民族节了?
如果是六零后的嵩州人们,大都不会忘记伊河的芦苇荡;喜欢捕鱼的人们大都不会忘记芦苇塘和大片苇园中间那伊河小支流里,肥美活跃的鱼儿;农民们也更不会忘记苇塘边的那一块日夜耕作的稻田。
如今端午节的粽子很多,食物供应也更丰富了,甚至连洋粽子也走进了端午的购物糸列中。那些用其它叶子包成的奇怪模样的粽子,慢慢消磨着中国人的文化情结,改变着千年来未曾改变过的中国味儿。朝饮木兰坠露,夕餐秋菊落英,这种享受自然生活的习性慢慢物质化了,更可恨的是人们开始崇拜起日韩模仿的中国粽子了,认为那是新生的粽子品种,只要包得奇特就会好吃,甚至盲目地去追求,高价去购买。但你是否吃出过鱼米水乡的清纯味?是否吃出中国原古的诗韵来呢?你也绝对不会想到粽子的奥秘之处:它是中国魂,它是民族风。
只从小山村里失去了苇园,河岸消没了芦苇荡,我们的粽子也慢慢变味了,因为早已没有了苇叶,没有了苇塘边的鱼米稻田。每到端午节前昔,人们不得不去到处寻找苇叶,河边没有,小溪边也没有,村前村后都没有。于是就高价去买,从而让好利的人去外地进货,进过来的叶子很不纯正,根本不是河塘边的苇子上的叶子,还因采摘时间长了,或苇叶还未长成就采摘下来存储,导致色泽不纯变味;还有是从某一个山村小角落里的,水坑边和荒茅里、还没有消失殆尽的一片苇草上采摘下来的又小又窄的叶子,这种叶子是芦苇退化后的苇草叶子,已失去了苇叶的性质。但仅止是这些也是端午节前的抢手货,下手晚也买不到。买到的虽不是纯正苇叶,但也价格非凡,包一个棕子的叶子远比这个粽子里包的大米和枣子值钱。一片叶子一毛钱,叶子还小,八片才能包一个粽子,而米和枣才值两毛钱。多么奇怪呀!这在过去,米和枣才是核心,苇叶是大自然的馈赠。
正因消失了芦苇荡,我们也淡去了乡情,在物质世界里,我们过着非物质生活的端午节。
现在端午的粽子还纯正吗?没有了芦苇荡,没有了鱼米稻田,还包出堆积如山的粽子来,随手可买,这粽子到底是什么味?难到闻一把艾草香就能代表粽子香吗?
粽子早已成为人们日常加餐的糕点了,但这些糕点大多不是苇叶包的,也不是纯正的稻田糯米,也不是八月的大红枣儿,还参杂了日韩风。偶儿有贩者继承着祖先们的风味,用它山之水生长的苇叶包成三角的棕子,用春笋退掉的外衣做粽子的系绳,已算是正宗了。但熟不知这些它山之水生长出来的苇叶被循环用过多次了。就是你吃过粽子后把叶子扔进垃圾里,然后被捡去洗净污渍继续包成粽子再买给你吃,吃后又扔,扔了又被捡,直到把粽叶用成丝状不能再包粽子为至,这些地沟苇叶虽陈腐些,但也算是宗室的。
是谁教中国人染上吃粽的习惯?为什么又失去了芦苇荡和鱼米水乡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