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朝士人为何热衷娶小姨?

(2018-06-12 08:12:00)
标签:

文化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30/6308ea64d3ec4d69a9ad3a1ac1dc0736.jpeg

妻子的妹妹俗称“小姨子”,在宋代则被称作“小姨”。在当代社会,姐夫续娶小姨子这种情况虽然在法律上并无障碍,可社会舆论并不鼓励,俗语云“兔子不吃窝边草”是也。然而,如果我们穿越回宋代,一定会大跌眼镜,那时的中国人不仅对姐夫娶小姨子一事并不反感,反倒视为佳话呢。

姐夫 No.1 苏轼

最为今人熟知的宋朝姐夫首推大文豪苏轼。由其弟苏辙撰写的《苏文忠公轼墓志铭》中记道:“娶王氏,追封通义郡君,继室以其女弟,封同安郡君,亦先公而卒。”

结合其他材料我们还知道,苏轼先是娶了同乡贡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共同生活十一年后,王弗去世,苏轼又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把苏轼放在第一位,倒不是说他在诸多宋朝姐夫中多么与众不同、高出侪辈,实在是因为他的名气太大了,同时其个人资料留存下来的比较多,我们对他婚姻生活的了解也相对多一些。当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苏轼娶小姨子比他人更有“技术含量”,毕竟人家靠的是才华和魅力,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描述的那样:

新娘是前妻的堂妹,王杰的女儿。十年前,为母亲的丧礼,苏东坡曾经返里奔丧,常到妻家青神去。闰之当年只有十岁或是十一岁,多次在她家看见东坡。在大家一同出外游玩野餐之时,她看见东坡那么年轻就在科举考试中得了魁元,心里惊奇赞赏。现在她是二十岁的小姐了,因为东坡父母双亡,他自然可凭自己的意思择偶,而觉得她正合心意。这件婚事大概要归功于闰之哥哥的张罗,因为他已经对东坡感情很深厚。

东坡姐夫和堂小姨的结合多少还带了一点自由恋爱的味道呢!在那个社会风气远较今日保守的年代,这绝对是一股清新之风。

姐夫 No.2 王拱辰

说起王拱辰,名气比起苏东坡自然颇有不如,可是人家在大宋朝那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天圣八年(1030)科考中,十九岁的小鲜肉王拱辰力压刘沆、孙忭、欧阳修、石介、陈希亮、唐介等一众才俊,夺得状元。

其实,王拱辰这个状元得的颇是侥幸,要说当年最有实力和希望高中状元的非欧阳修莫属。在此之前,欧阳修已分别在监试和省试中连获第一名,风头一时无两,只等殿试中皇帝唱名,状元名头便落入自家囊中。为此,欧阳修特意赶制了一套华丽的新袍子,以备放榜后穿用。可是,在殿试的头天晚上,年轻调皮的王拱辰趁欧阳修不注意,竟然把欧阳修的新袍子拿来穿在自己的身上,并向欧阳修炫耀道:“这袍子太有派了!状元郎就应该穿这样的衣裳!”结果,状元最终归属王拱辰。

王拱辰原名王拱寿,仁宗皇帝大概是嫌“拱寿”有些俗气,于是赐名“拱辰”。少年状元,皇帝赐名,那是何等的荣耀!根据时人对王拱辰的评价:“公仪观端秀,动容步武,皆有规度,语韵如钟”,那是妥妥的美男子一枚!要颜值有颜值,要气度有气度,关键是才华(gng míng)横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汴梁花!京城里的高门显宦都瞄准了王拱辰,视之为乘龙快婿的最佳人选。最终,还是当朝宰相、参知政事薛奎眼疾手快,抢先把三女儿许配给了王拱辰。真个是冰清玉润,相门增重!

可惜好景不长,这位薛家三小姐没过几年就香消玉殒了。薛家一看,不行啊,这门亲戚不能断啊!要是断了,之前的沉没成本咋算?可巧,薛家还有一位五小姐待字闺中,于是干脆配给王拱辰作继室了。看来,薛家是认准了王拱辰这个女婿,一定要结“百年之好”的。而王拱辰这个薛家的铁杆女婿也不负妻党所望,两任财政部长(三司使),多次担任国家监察委主任(御史中丞),这在当时的政坛上也是没谁了。

1976年3月,在河南省伊川县城关镇窑底村发现了一处宋代墓葬,通过研读墓志铭上的文字,专家们惊奇地发现,这竟然是北宋状元王拱辰和夫人薛氏的合葬墓。我无缘得见该墓志铭,不敢确定祔葬之夫人薛氏是薛家三小姐还是五小姐。

有意思的是,与王拱辰同榜中进士的欧阳修后来娶了薛家的四小姐,于是王与欧阳二人不仅是同年、同僚,更兼连襟。这就是同穿一件袍子的缘分啊!原本,王拱辰是姐夫,欧阳修是妹夫,可是后来二人的关系正好颠倒了过来。哎呀呀,这下麻烦来了,两人见面该如何称呼对方呢?真是头疼又有趣!

欧阳修是什么人?那是北宋士林的幽默大师。他的朋友刘敞再婚,他曾赠诗作贺礼:“仙家千载一何长,浮世空惊日月忙。洞里新花莫相笑,刘郎今是老刘郎。”众位看官一定读出来了,这哪里是祝贺,分明就是挖苦嘛!

现在,王拱辰娶了他们共同的小姨,欧阳修哪里会放过这个调侃的机会?他撰了一联送给王拱辰,联曰:“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欧阳修内心OS:哼!当年偷穿我的袍子,同入薛府为婿你还是压我一头,不过以后你得乖乖地管我叫姐夫,哈哈,咱俩就算扯平了!)这一联后来在士林间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姐夫 No.3 王曾

说起王曾,应该算是苏轼和王拱辰的前辈,而且是个超级牛人。为啥?因为人家无论是考试还是做官都做到了极致,让你难以逾越,只能仰视。科甲方面,王曾擅作辞赋,有文章圣手之誉,是以在咸平年间的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中均取得了第一名的绝佳成绩,这叫“连中三元”。“连中三元”的概率有多大?有人曾统计过,整个宋代三百二十年中连中三元者统共才六人。仕途方面,王曾两拜参知政事,两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任枢密使,后拜右仆射、左仆射,把宰相官职做了个遍,位极人臣。当政期间,他受真宗遗诏辅佐太子赵祯(即宋仁宗)即位,裁抑后党势力,并以智计黜逐大奸臣丁谓,使宋室江山祸乱不作,因而被称为“社稷之臣”。

古人讲“三不朽”,以上算是立言和立功,更为难能的是,王曾还有立德的一面。对王曾的人品,当时和后世的人普遍一致地给予高度的好评。其同僚富弼说王曾“谨厚庄重”、“衷实自任”。王柏赞道:“温温沂公(王曾获封沂国公),大志厚德;桃李成蹊,春风无迹。”朱熹门人则直截了当说:“本朝如王沂公,人品甚高。”正是因为王曾无论是文章、德行、功业均是第一流,所以死后得“文正”谥号。要知道,“文正”可是文臣谥号中至极至美者,屈指算来,两宋得“文正”谥号者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王曾虽然是个超级牛人,可是在姐夫排行榜上他只能屈居第三,因为我们实在看不出他在娶小姨的战绩方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借助宋祁所撰的王曾墓志铭,我们得以了解,王曾的第一任妻子蔡氏出身于平民家庭,大概是王曾在中状元前就结下的亲(考虑到王曾是在25岁那年中的状元,这种可能性很大)。后来,蔡氏离世,王曾这个钻石王老五又名正言顺地成了当朝宰相李沆的女婿,这份经历倒是和后来的王拱辰颇像。看来,宋朝的状元郎成为宰相女婿的几率还是很大的,当然,前提是状元郎必须得是未婚,或者原配在“恰当”的时候撒手尘寰,否则,只能当陈世美了。

故事还没完。王曾的墓志铭还告诉我们,王曾的第二任夫人李氏天不假年,不久也去世了,于是王曾又娶了李沆的另外一个女儿也就是自己的小姨子。看来,即便是像李家那样的相府高门也视“王佐才”为香饽饽,一旦咬住就不松口啊!反过来看,王曾也是挺幸运,相府的两位千金先后下嫁,无疑给仕途刚起步的王曾助力不少。时人称:“芳猷淑则,迭映中壸”(注:壸读kn,通“阃”),从中我们似乎可以捕捉到世人羡慕嫉妒恨的眼神。更让人艳羡的是,王曾的这位后夫人后来陪着王曾白头偕老,得享正国级高干家属的一系列待遇。

娶小姨子的好处

让今天的中国人多少有点想不通的是,以上这些姐夫也好,妹夫也好,在娶小姨(或大姨)一事上非但毫无遮掩犹豫的意思,反倒理直气壮、痛快利落。娶小姨的事迹明明白白记载于各位姐夫的墓志铭上,好像唯恐天下人不知道。怎么感觉宋朝人的荣辱观和今天的人不太一样呢!

宋人偏爱娶小姨,一个很重要的心理推动因素就是对于信息成本的重视(也可看作路径依赖)。婚姻的幸福与否既与当事人的德行有关,更在于男女双方是否合适,包括价值观、生活习惯是否一致。当然,也许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对方是否是你想要娶或嫁的那个人。这在重视婚姻稳定性的古代社会尤其重要。两姓一旦结成儿女亲家,彼此可算是知根知底,从而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再次联姻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成本,免去了一系列烦琐的调查程序(事实上,如果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很难对对方有充分的了解),这是娶小姨的好处之一。

北宋名相韩琦的儿子韩忠彦娶了另一位高干吕公弼的女儿(这叫门当户对)。吕小姐十六岁入韩家,二十七岁病逝。吕小姐在临终前对夫君殷殷嘱托:“我有幼妹在家,君若全旧恩以续之,必能恤我子,又二姓之好不绝如故,我死无恨矣。”在抚育前妻子女方面,小姨确实具有其他人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为啥那么多宋朝姐夫在妻子亡故后将议亲对象锁定为小姨。嗯,娶小姨的好处之二,有利于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

娶小姨还有第三个方面的好处,韩忠彦原配吕小姐在遗言中其实也提到了,那就是“二姓之好不绝如故”。依我国的传统,婚姻不仅是男女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家族)的结合,所谓“婚姻,合二姓之好”。历史地来看,婚姻在中国古代被赋予了相较于今天更多的社会功能。

说白了,双方都是理性人,两个理性人走到一起,通过订立长期合作协议实现双赢。合作双赢的局面来之不易,自然是且行且珍惜,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导致合作戛然中止,双方都是心有戚戚焉。幸好一方对此早有预案(多生女儿的好处),于是,合作协议得以继续进行。正所谓“鸾弦既绝难再牵,幸有蛮丝细能续”,也算是那种境况下的最佳选择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