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赋的魔咒

(2013-09-30 20:45:30)
标签:

杂谈

天赋

天高气爽, 是打球的难得机会。 平时, 朋友们知道我的“三不打政策”: 天太热不打,天太冷不打, 下雨天不打。 如此一来, 只有秋天, 才算得上是打球的理想天气。


几乎休眠了整整一个夏天, 九月份打得有点猛。 一个月内, 北京两场, 上海四场,另加深圳一场。 皮肤晒黑了不止两度, 甚至有点腰酸背痛。


享受绿茵和阳光的同时, 也备受狂喜和懊恼的双重心理煎熬, 打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挫折游戏。 仔细一想, 打的不是球, 而是心态。


每一次挥杆之前, 屏气静神, 目盯小球, 扭动腰肢, 挥舞手臂。 如果心平气和,刹那间手感顺畅, 球线必然优美; 如果杂念瞬间冒出来, 稍一发力, 结果就只能是一声叹息。


击一次球, 意味着几秒钟的一次冥想; 打一场球,相当于一场几小时的灵修。


有研究表明, 任何一个人想要成为某一个领域的行家, 至少需要投入一万小时的基本训练和钻研。 科学家如此, 运动员如此,打高尔夫也不例外。


有了一万小时垫底, 原本功底一般的人才能够开始展现出不寻常的特长, 如果不愿意扎扎实实下足一万小时的功夫,到头来顶多能混个半吊子水平。


一万小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按每场球花四小时计算, 大约相当于两千五百场球。 即便一年能打一百场, 也得连续打二十五年才行。 事实上, 过去几年里我平均每年打了不到二十场, 照此速度,一百年都够不了数。


最近读了丹麦人安克森写的一本《金矿效应:探索卓越表现背后的秘密》, 他遍访盛产冠军的巴西、肯尼亚、牙买加、埃塞俄比亚、韩国和俄罗斯, 发现不论是田径、足球, 还是网球、高尔夫, 冠军是靠大量汗水浇灌出来的, 天赋其实不重要, 甚至不存在天赋这一说, 人与人之间天赋的差别微乎其微, 成功与不成功关键就差在有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上。 


自古以来就有“十年寒窗苦”的说法, 成名成家谈何容易?“成名需趁早”, 早练童子功,越早达到一万小时的临界值, 就越有可能成为功绩卓著的大家。 大器晚成罕见, 少年早成普遍。 起步晚了, 半路出家, 干什么都赶不上趟, 哪怕再努力再吃苦, 也是事倍功半。


于是, 我想, 幸好不指望靠打球混饭吃, 否则肯定饿死。 从小到大, 下足了一万小时功夫的似乎只有所学专业, 其他的仅是业余爱好而已, 包括现在从事的劳心治人的工作。


北京平谷。

天赋的魔咒


深圳观澜湖。
天赋的魔咒


上海美兰湖。天赋的魔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欲速则不达
后一篇:可怜的盖茨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