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纵的逻辑
(2011-08-20 07:44:20)
标签:
怪诞行为学理性非理性经济学杂谈 |
逻辑是理性的、冷漠的,可以预测;
情感是非理性的、热烈的,捉摸不定。
这是一般人的见解,但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的行为,坚称非理性的行为同样具有可预测性。刚刚读完了这样一本新书,作者是麻省理工大学商学院的教授Dan Ariely,他的著作 《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已被翻译成了中文版的《怪诞行为学》。
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被莎士比亚赞美为上帝的一件神奇杰作,然而人性并没有那么完美,甚至充满瑕疵和局限,因此人们常常会做出事后令自己懊恼的非理性行为,日常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吸烟有百害而无一益,大到肺癌的风险,小到焦黄牙齿的尴尬,但众多烟民却神态自若、吞云吐雾;
酗酒伤肝伤身,但总有一些人流连于杯觥交错之中,不醉不归;
买菜时斤斤计较、锱铢必较,买股票时却一掷千金,群羊心态,输得无怨无悔;
虚荣心驱使下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外国的奢侈品牌大行其道;
还有买涨不买跌的追风,使房价一路攀升,泡沫越吹越大;
坠入情网的人意乱情迷,智商降到最低,相信每一句甜言蜜语,眼里只有对方的玫瑰色;
为了享受对自己毫无用处的赠品,乖乖掏钱多买些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凑数。
传统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的动物,所有的决策都是根据可靠信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价值驱动和对收益最大化的期待让我们头脑冷静,谨慎地评估、权衡和选择,认知不受外界干扰,做出的决定一定是最明智的和合乎逻辑的,而且我们能够从自己的错误中接受教训,或者借助市场的力量快速纠正偏差。
实际上,亚当.斯密所指的市场无形之手和市场智慧不是随时都管用的,实际的决策过程远不如传统经济学理论所假定的那么理性,人的思想复杂,情绪波动,经常导致非理性的行为,这些非理性行为既不是任意而为,也不是毫无目的,而是有规律可循,完全可以预测。
在社会转型期,连续的社会剧变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非理性的行为更加普遍。非理性揭示了人性的弱点,考验着人的道德底线。受大脑思维的束缚,我们对某些错误一犯再犯,就像上瘾中邪一样无法遏制。这种行为经过集体的不断演练,于是变成了常理。
常理毕竟不是真理,违背逻辑做出的决策最终会让决策者自食其果。难怪巴菲特在股市投资赚钱的秘诀竟是反其道而行之:“别人贪婪的时候要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要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