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GDP
(2009-09-19 07:20:36)
标签:
幸福幸福指数人生生活快乐财富杂谈 |
古今中外有许多哲人、学者都思索过人生如何度过才是最值得这个课题,由此产生了许多晦涩难懂的理论。还是小小不丹国的国王化繁就简,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了“幸福指数”这个概念,以此衡量老百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当幸福这么抽象的东西可以打分时,“幸福指数”在中国便成了热门的话题。就像当年对待GDP指标一样,很多地方政府官员都巴不得为本地区在全国争得较高的“幸福指数”排名,以示他们造福一方的政绩,“幸福指数”指标俨然列入施政指标。更有甚者,一些学者钻尽牛角尖,苦心孤诣地推出自认为最公正、最完美的各种各样的公式来计算“幸福指数”,于是幸福就定量化、数字化了。
最近上海市政协“上海市民生活观幸福观调研”课题组公布了上海市民的幸福指数得分为69.16分。以总分100分计,这只比刚刚及格略强。调查数据表明,幸福感与教育程度成正比。职业群体中,最具幸福感的是私营企业主,其次是国企、外企和私企高中层管理人员,第三是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负责人。“幸福指数”得分最低的依次是下岗无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和工人。
这似乎说明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幸福需要智慧引路,所以教育程度很重要。第二,幸福需要财富保障,所以才有职业群体的排序。可惜,“幸福指数”不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函数来求出极大值,只能靠个人的直觉来做主观的判断和选择。
如果幸福曲线可用一个数学函数描述,它一定是一个抛物线。在它的起始阶段,“幸福指数”能随基本文化程度和些微财富的增加而提升得很快,然后它会随着知识和财富的进一步增加达到幸福峰值,过了这个峰值,知识和财富的累积反而会使“幸福指数”下降。所以,拥有最高“幸福指数”的人往往都不是最聪明的人和最富有的人。
最聪明的人想问题想得太多,一辈子都像哲学家一样痛苦地思索人生。最富有的人含着金钥匙出生,钱多得几辈子花不完,但不知道这辈子该追求点啥。还是拥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普通中产阶级幸福,虽不能事事随心所欲, 但安安稳稳过一辈子,人生时不时上个小台阶,“幸福指数”也就跟着攀上去了。
追求幸福其实不难,只要能做得到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