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2019-05-23 17:49:45)
标签:

杂谈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曹士贤

  

  何为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马克思曾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教师培训,尤其要做到唤醒

唤醒培训者内心对教育价值思考的自觉(意识),

唤醒培训者对培训规律探索的自觉(责任),

唤醒培训者对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的自觉(目标)。

只有唤醒培训者的自觉,才能达到去唤醒受训者自觉的目的,从而将受训者内心深处的积极的创造力量、潜意识中的学习精神唤醒,使受训者自觉参与学习,自觉创造性的学习;自觉寻找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自觉探索教育的规律;自觉设计专业发展规划,最终形成自信,达到自强。如果自觉没有被唤醒,培训学习就变成了被动的完成任务,培训的效果也将毫无疑问地大打折扣。

  唤醒自觉是培训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现行落后的培训方式,不能解决教师自身发展的根本问题。就培训制度来说,缺乏教师参加培训的激励机制与奖惩办法,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就受训教师个体来说,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大包大揽,很多教师参加培训的原因只是政府的命令而不是自己的需求的片面认识,多数为完成继教学分而被动参加培训,内心动力不足。就培训机构来说,培训理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跟不上现代化的步伐,主要表现在:多数培训者没有在探索培训规律上下足功夫,培训形式陈旧(缺乏互动),教学方法呆板(讲风过盛),双方关系单一(单向传递)。多数培训机构培训环境缺少人文化,一张讲桌几十张课桌,形式上拉大了培训者与受训者的心理距离,影响了受训者的兴趣和积极性。

  形式的陈旧、制度的滞后、激励的疲软,使多数受训者的主观学习意识并没有被唤醒。具体表现为:被动听课,缺乏激情;讨论空洞,应付差事;缺课早退,以拿学分为目的。真正有效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内驱力的支撑,而内驱力的形成源于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交流。瑞士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有一段关于内驱力的论述,他认为,内驱力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实质是一种无意识力量。因此,唤醒自觉是培训事业的现实要求,唤醒受训者的自觉,唤醒培训机构的自觉。

  唤醒自觉是完成教育使命的客观追求

  在教育领域,培训者要将唤醒受训者的自觉精神作为崇高使命来认识。因为培训者只有自觉地唤醒自己,才能更有效地去唤醒接受培训的教师;教师也才能更好地去唤醒所教的学生,因此说唤醒自觉是完成教育使命的客观追求。

  首先,受训者的自觉需要唤醒。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事业。人的发展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要发展而不是“被”发展,这样才有生命力。要把我们的教育精力和教育智慧投向对被培训者的自觉意识的激发和自觉能力的养成上,不能仅仅传授知识、技能,而要以知识、技能为载体,传授策略、方法;更不能仅仅为完成学时数和修满学分而培训,而要研究如何激发受训教师的学习自觉性,让受训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己去创造符合自身素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及方法。但目前,受训教师在成长和发展中存在种种的不自觉。在许多方面往往依赖外力的促进,而不是内在动力主导和自主推进。各级政府部门及学校均制定了不同级别的教师发展工程,逼着教师“被”成长和“被”发展。这种被动的发展往往使教师的成长受到制约,缺乏自觉的成长和自觉的发展。

  其次,学生的自觉需要唤醒。教育的目的不在传授和接纳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人的生命深处唤起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学生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教育的过程也不仅是要从外部解放学生,而且要唤醒学生内在的人格和心灵,解放学生的内部创造力。当有一天,学生惊喜地感受到一种跃动的活力、一种难以遏制的激情与冲动时,教育也就回归到了其应有的本义——唤醒,这也正是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所在!而这些智慧,源自于老师们在接受培训时的唤醒。

  再次,培训机构的自觉需要唤醒。我们强调唤醒师生的自觉,作为培训机构更需要唤醒自身的自觉。只有唤醒我们本身的自觉才有可能唤醒教师的自觉,进而唤醒学生的自觉。为此,我们应该提高对教育价值思考的自觉,提高彰显优秀师德的自觉,提高个人专业发展的自觉,以教师的行为影响受训教师。特别是培训理念更新后,在培训策略上要及时跟进。启迪学生自觉还要源于对学生的关爱,这种关爱应该是建立在对国家负责,对民族素质提升这个理念基础之上的对学生成长的关爱。

  唤醒自觉是改进策略方法的迫切需求

  培训中传授的具体的方法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什么是好的教师?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教得有多好,而是如何让学生进入一个琢磨的学习状态。什么是好的培训人,是不是也如此?方法有术也有效,但终归有限。一师有一法,一生有一情,届届学情不同,教法肯定不同,只有自己去创造,方法才见效果,而这不是培训课堂上能解决的。

  现在培训机构推崇的培训方法是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接地气,有亲切感,符合教学实际、针对性强,但为什么培训效率不是直线提高呢?因为培训者在讲解过程中,只分析了此案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符合了哪几条教育规律或反之。这固然很有必要,但还不够,因为大多数被培训教师仍不能在实践中复制(直接运用)这些方法,为什么?因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不仅仅因为它符合教育规律就能在每个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获得成功,还有其他因素作为支撑。如教师的基本素养(人文的或科学的或技术的)、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语言等。基于此,培训还应该加紧受训教师将分合规律的案例,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进行二次设计,使之适合自己,适合学生实际,并分组进行交流,这样的案例教学才真正发挥了应有的效率,受训教师探索的自觉被培训人唤醒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唤醒是需要方法和策略的,需要用心去琢磨的。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触动心灵,征服心灵,进而激发心灵。《景德传灯录》中有一则故事:一天,马祖正专心坐禅,师傅怀让见状暗自好笑,明知故问道:“你坐禅为的是什么?”马祖回答说,为的是“作佛”。怀让于是捡起一块砖随地磨了起来,闹得马祖心烦,问:“师傅是在做什么?”师傅答道:“磨作镜。”马祖纳闷:“砖头怎么能够磨成镜子呢?”师傅反问道:“坐禅岂能坐成佛呢?”马祖不能理解。师傅怀让进一步解释道:“就像牛拉车一样,它如果不走,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马祖无言以对。师傅又说:“你学坐禅是为了成佛。可否知道成佛是靠心悟,而根本不是靠坐出来的。”

  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句话:“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当我们把教育相关者内心深处的潜能和自觉彻底唤醒,并激发出创造活力,实现教育的目标就为时不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