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索家坟)地区前世今生
(2023-07-23 10:46:29)我的家乡(索家坟)地区前世今生
40年代末,我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的索家坟,距离京城东直门有10有公里之遥。索家坟东靠国道京顺路,西临五环路、京包铁路、望京社区,北临温榆河绿色生态区。
根据北京历史记载:1947年崔各庄地区索家坟村属于大兴县,后改属于通县,1956年划属东郊区,1958年属朝阳和平公社,1961年改为中阿友好公社。1996年索家坟隶属于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地区下辖的自然行政村。
追寻索家坟的历史,根据索家坟王氏家族记载,其始祖是在明朝永乐年间(1422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王氏兄弟三人移民至索家坟。历史上洪洞大槐树大移民,记录了许多移民家庭的辛酸史。
索家坟附近地区成村,始于元末明初,历史悠久。元朝末年蒙古统治不稳,民心思汉。1368年朱元璋于应天(今南京)登基称帝,建立明朝,在命徐达、常遇春统兵北伐的《谕中原檄》中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京郊汉人聚居也越来越多了起来。
说说索家坟东南西北周围地区,索家坟南侧紧临大望京村。据当地村民回忆,相传清朝乾隆去承德避暑山庄度夏,正是御道路经此地。当登上高岗遥望京城方向,可模模糊糊看到东直门城楼。于是皇帝“龙心大悦”,遂将村子命名为“望京”,也就是“大望京”成村历史的源由。
据史书记载,望京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辽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在清朝时期皇帝御道穿村而过,御道两旁都有商铺、酒馆等,曾经热闹非凡,一个村子竟然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蕴。
90年代初期,望京地区开始大兴土木,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望京社区。现在的望京社区里只有少部分人是祖辈人居住在此的“老望京”人,而绝大部分人都是“移民”至此的外乡人。
索家坟隶属于崔各庄地区下辖的行政村,在区域内现存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处,其中北皋菩萨庙、东辛店村关帝庙、善各庄村娘娘庙(明初建成),费家广寿碑(两座)、马泉营哈岱诰封碑(两座)、北皋王进泰碑。这些文物古迹遗存上自明初下到清末,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价值。特别是三座庙宇,是研究地方风俗文化的“活化石”。
善各庄娘娘庙(作者:花溪ci)
索家坟地区,在北京城的前身是明清时期富人的墓地,有些达官贵人、皇宫宫女、太监以及一些皇亲国戚很多清人死后都安葬在此地区。记得小时候在附近地区,可以看到很多的贵族坟场和有钱人的高大墓地。
大望京村周围曾有几处明清时期显赫人物的豪华墓地,在村东还有规模很大的“小毛坟院”、“老吕家坟院”等墓地,解放后也残遭破坏被夷为平地。目前仅存有清末军机大臣、大学士世续(俗称“世中堂”)墓地的几间殿房和两株马尾松保留了下来。
在索家坟西侧是望京区和来广营村,在地名上过去带“坟”的村子就很多,如“赵家坟”、“柯家坟”、“白家坟”等。在这一带也是明清时期埋葬达官贵人、宫女、太监,以及皇亲国戚的墓地。前阶段,在望京西路挖出的明清古墓,充分说明了望京曾经存在大片的墓地。
在索家坟北侧是崔各庄,据史料记载崔各庄成村之初,崔姓人家居多,故以姓氏得村名。“各”为南方“家”的读音,故崔各庄意为崔家庄。另据说,在明初燕王朱棣出兵漠北时,该地多为南方移民,有军户随行出征,并在此定居。之后又有山西和山东移民至此,崔各庄居住者越来越多。
在索家坟东侧是费家坟、马泉营村、北皋村南皋村。费家坟的广寿墓碑和神道碑就位于现在费家村东侧的公路旁。广寿,字绍彭,满州镶黄旗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历任史部尚书,兼总管内务府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死后清光绪帝亲自御赐墓碑,并专门派人守坟。
广寿墓碑(新京报徐丹摄影)
环视古碑,大石碑被铁栅栏围住,上面写着光绪十一年等几个大字,是大名鼎鼎的翁同龢的真迹。古碑高约4米,宽约1米,地面可见部分约为2点5
在马泉营村(元代在此设马圈,为饲养战马之地。明初燕王朱棣率兵屯此,设营)小区楼群中,有清代哈岱夫妇墓。哈岱为清正黄旗蒙古人,是随顺治帝入关。现墓丘已荡然无存,墓地尚有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所立驮龙碑,即哈岱诰封碑和谕祭碑两块大封碑。
在北皋村南有一块赑屃驮石碑(赑屃是龙九子之一,形似龟,力大能负重),也称大石碑地(位于南皋村北小河北侧)。此碑为清代乾隆52年敕封已故有战功的都统王进泰,褒奖其功绩的纪念碑。该碑坐南朝北,墓碑龟趺螭首,碑文满汉合璧,额篆“圣旨”,碑阴无字,其后人在南皋村住。
由冯其利编辑的《京郊清墓探寻》一书收录了146篇清代墓葬,其中包括索家坟地区的崔各庄大学士伊里布墓、大望京村大学士世续墓、大望京村将军徐治都墓、北皋村的都统王进泰墓、草场地村的完颜氏了146墓、孙河镇尚书科尔可大墓和东湖渠村尚书顾八代墓,而在这些古碑古墓中很多都已经荡然无存和无踪迹可查,实际上已远不止这些。
说起索家坟,在北京西直门桥往北也有一个相同的地名叫索家坟。这个索家坟是清初康熙四大辅臣之首索尼家的坟地,后来索家后人把家族过世的人都埋在了西直门外的索家坟。
根据史料记载,旧时北京城在清朝初期,北京内外城人口达56万。到了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北京内城居民有45万人,外城居民达30万人。让人连想到死后的清人都埋在哪儿呢?按照清朝规定王公贵族死后,是不允许入皇陵的,必须另建墓地,所以晚清人的坟场在京郊地区有很多。
在北京地区凡是带有“坟”的地名,大多都是清代坟墓。在我家附近地区带坟字的村子就很多,比如赵家坟、李家坟、白家坟、柯家坟、侯家坟、佟家坟、费家坟等等带坟的村名,而这些带坟字的村子很多都是以墓主人的姓氏而命名的。这就是在京郊大地有一个特殊的历史符号,“坟”字村名的来历。
张铁华于2023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