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教学研究
(2012-12-03 08:44: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行者思绪 |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学校教研组的主要任务,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教学研究是有关学生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的研究。“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教学研究是“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教学研究,是笔者学校建校三年来着力进行的教学研究,是课堂教学原理的研究,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研究,但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本文试从“理解教学评一致性”、“确保教学评一致性”、“推进教学评一致性”三个方面谈学校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一、从专业培训到深度对话
教学研究活动的扎实开展确实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以现在能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教学研究的内容复杂,教学研究的主题多变,学校教学研究在这复杂多变中往往选择一个又一个小主题、小问题来研究,虽然看似该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问题又产生,研究未有实则进展。其根本原因是教学研究内容选择不适,研究主题过于多变,研究没法在原有层级向下深入,缺少教学原理层面的考量。为此,我校罗列了教学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召开问题诊断研讨会,并加以分析与研究,最终确定以“教学评一致性”作为学校一段时间(现已研究三年)内的研究方向,并从“专业培训”、“深度对话”两个层面深入,加深教师对这一研究内容的理解。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研究主题是“教学评一致性”,要让每位教师能接受这个研究方向,首先是要帮助教师理解“教学评一致性”这一理念。学校充分利用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的资源,邀请了以 崔允漷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围绕“教学评一致性”进行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设计”、“基于标准的学业水平测量”等专业培训。高校专家的专业培训,让每位教师从课程角度充分理解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程标准是“目标制订”、“评价设计”、“教学展开”的基础。也让每位教师充分认识到“评价先于设计”的重要,只有通过评价检测,教师才能知晓学生到了哪里,才能知晓接下来该如何教学。也让每位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目标”应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完成“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任务。
如果说“专业培训”是“教学评一致性”理性层面的认识途径,那么,“深度对话”则是“教学评一致性”深层理解认识的开始。“深度对话”强调的是基于课堂,强调的是现场实时。学校在每次组织专业培训的同时,总会邀请专家卷入课堂,让专家在深度卷入后与教师进行对话,让专家与教师之间的观念不断碰撞,让来自于教师实践的智慧不断地被激发。只有基于课堂与实时的对话,才会有深度,才会激发教师的深层理解。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加深了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层面理解,并逐步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为“逆向设计”。所谓“逆向设计”就是从“教学目标”出发,到“评价设计”,再到“教学展开”。而这种“逆向设计”正好反映了“评价先于教学”,“教学目标”先行的教学理念。
“专业培训”是一般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主要是不断的灌输。而“专业培训”基础上进行“深度对话”已不再是灌输,而是一种激发。
二、从课程纲要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如果“教学目标”得不到解决,那么“教学评一致性”也就得不到解决。“教学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是教师,就目前的教学方式而言主要依托是课堂,教师与课堂成为了“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责任人与主要场所。而事实上,从课程标准到课堂教学中还经历了许多层级,教师仅仅是一个最终的落实者而已。所以,教师要能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并得以落实,那得像课程专家一样进行思考,也得像教材专家一样研究教材,还得像学科专家一样来分解落实。为此,我们将“学期课程纲要”作为了“教学评一致性”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认为,只有解决“学期课程纲要”这一“大方向”,“教学目标”才能得以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才会成为可能。
“学期课程纲要”是以纲要的形式呈现某门/种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即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是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设计,是一个学期的课程合同。纲要所包含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是一个学期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基础。所以,如果说能保证“学期课程纲要”在“目标”、“评价”、“实施”上的一致性,那么,分解到各单元、各课时的“目标”、“评价”、“教学”才可以保证一致性。我校一般将“学期课程纲要”作为每学期研究的开始,通常要求各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元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各自完成所任学科的“学期课程纲要”,然后由各年级学科负责人召集研讨,从课程角度出发形成一份大家彼此认同的“学期课程纲要”,由学校课程实施部门编印下发,并作为学期评价的主要依据。
“学期课程纲要”虽决定了学期教学的“大方向”,但落实到具体某一内容时,“教学目标”任是重中之重。“教学目标”的制订是一种技术,不仅要以“学期课程纲要”为依据,还要重新考量“课程标准”、“学生研究”、“专家建议”等,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但制订“教学目标”时,我们努力做到“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应可测量、可评价的,“行为条件”是清楚的,“行为程度”是明确的。为了能制订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能保证在课堂教学中能得以落实,我校在教学研究活动中以两周为一循环,一周为“教学目标制订”、“评价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展开”三方面的研究。并要求从“课程标准”、“教材解读”、“学情分析”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来设计“评价任务”,再从“教学目标”、“评价任务”来设计“教学展开”,从整个设计上首先保证“教学评一致性”。另一周为“课堂观察”,搜集课堂教学中所有信息,以此研究“教学评一致性”在课堂中的落实。
解决了“学期课程纲要”的问题,就能解决“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能解决“教学评一致性”的问题。
三、从样本研讨到日常反思
“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教学目标”制订的推进,又有“评价任务”设计的推进,还有“教学展开”的推进,所以,“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实际上三个方面的同时推进的过程。每位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有所侧重,为此,学校主张教师通过“日常反思”来逐个提升认识,以“成长课堂”为“校本研讨”平台来整体促进认识。
“日常反思”是教师个人研究的一种方式,主要是以学校论坛“学科教学细摧摩”、“教学反思月展”等平台来实现,目的是使教师的教学研究常态化,是让“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深入到教师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之中。在“日常反思”的过程中学校要求每次进行教学研究均有一位教师主持,其他教师合作互助研究。教师的教学研究需围绕“教学评一致性”这一主题展开,每次的研讨同样要有主题。“教学反思月展”是“日常反思”的一种体现,要求每月至少提供一篇有主题的反思进行网上交流,并要求组内教师相互访问交流,质疑问难,使教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样本研讨”是学校每学期举行的“成长课堂”研讨会,这不仅是一次教学研究的现场,也是学校一个学期来的研究成果的整体反映。学校办学三年来,每学期举办一届,现已成功举办五届(除第一学期外,分别为“教学目标的设计观察与分析”、“核心任务的设计与展开”、“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每一次的“成长课堂”研讨会均有相关主题的课堂教学呈现,并研讨提供了研究样本。也有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发布,供研讨交流。每一届“成长课堂”研讨会的举办,都让我们对“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们离“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更近一步。
就“教学评一致性”理解,我们更需“深度对话”;就“教学评一致性”确保,我们更需“教学目标”;就“教学评一致性”的推进,我们更需“样本研讨”。我们相信,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我们的教学研究会更具魅力,我们的教学研究会更具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