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勇气死,为何无勇气活着?【专题:大学生跳楼事件探讨】
(2011-12-03 12:33:00)
标签:
大学生跳楼事件探讨心理健康校园观察教育 |
分类: ◆情感天下 |
【专题】大学生跳楼事件探讨
专题2:有勇气死,为何无勇气活着?
编辑/
统计发现:
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承担从未有过的生命重担,学业的压力决定了未来工作的资本,工作的好坏寄托着家庭的期望,而现实的残酷让尚未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过早的产生了畏惧感。大学生在面对学业、感情、工作等一系列人生选择时充满了迷茫。迷茫仿佛成了这一代人不得不承受的生命元素,在理想与现实逐渐分离时,有的人迷失了自己,有的人选择了逃避,当然对于坚强的人而言,这是一种重压之下的觉醒。而我们要投入更多关怀来关注的是那部分心理素质脆弱,被阴影笼罩的青年,让他们同样能走出这段人生的迷茫期,坚强的成为国家的可用之才。
纵身一跳求解脱,这是一种懦弱的逃避,殊不知莫大的伤害留给了父母。说到这,我们也和家长们一起来反思这个问题。当初寄托了你们所有希望并成为你们生活支柱的那个懂事孩子,那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为何会选择这样离开人世,面对这样的疑问家长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究竟我们把那么多的期望理所当然的统统压给我们的孩子,是一种栽培还是一种不堪重负的压迫?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中国父母最大的悲哀。有多少孩子从小就放弃了自己,一直活在父母给自己选择好的人生之路上,没有选择的必须要学习好,必须要上重点大学,必须要考研,必须要考公……在这背后谁问过孩子究竟喜欢做什么?家长的美好成期望为了孩子最大的重压,当这种压力无法承担之时,问题就出现了。
当然,接连频传的噩耗也给中国的高等教育敲响警钟。作为大学教育的载体,中国的高等学府承载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也承担替国家输送人才的重担,但是究竟能否承担众多青年的梦想,这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要反思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人用正确的方法去抢救?为什么没有人上来帮助?为什么让他孤独地死去?”这是当时见证了其中一起跳楼事故的美国教授发出的疑问。其实,这几个简单的问题,就是生命教育的初步范畴,我们在把精力和资源统统用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生命本源的问题。如何教学生热爱生命,我想很多大学的老师甚至会疑问,这也需要教么?这样的悲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偏差,生命信仰匮乏的最好范例。西方学者从本源出发的教育理念说明了一个单纯的道理,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会热爱一切,才能迎接一切挑战而坚强的面对生活。
说来说去,其实都是在说我们大学生自己。也许,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从未有过的挑战,压力让人喘息不过气来,考研、爱情、工作这一个个尚未有着落的美好希望背后也许是一个个“伤不起”的感叹,但是作为一代人我们必须承担起这种毫无选择的责任与义务。父母、家庭、社会,我们的责任的确重大,学业、爱情、事业我们的选择从未停止过,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也终究难逃迷茫。请承担起自己,不为别人就为自己,相信美好,去奋斗实现这种美好,这才是我们这代人的必然人生选择。
专题1:盘点2001-2011年大学生跳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