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历史学家李明谈青岛历史

(2020-11-27 09:38:32)
标签:

青岛

网红

区域个性

新经济

分类: 高新区与区域创新

2020106日下午,我与青岛历史学家李明进行了交流。他为我讲解了青岛近代发展历程,主要交流了以下内容:一是青岛巴洛克风格德式建筑主要出自后期中国设计师之手;二是青岛里院院子大的主要用途是存放货物;三是青岛本地商人是德占时期本地势力快速崛起的主要力量;四是欧洲中产阶级对于艺术的喜爱也影响到青岛本土人;五是青岛具备打造网红城市的区域个性。

与历史学家李明谈青岛历史

一、青岛的建城思路

青岛只有台东的核心部分以及其他几条街区是坚持横平竖直、正南正北的建城思路。后来日本人做的规划跟德国人一样,从节省成本考虑,主要还是依托山势进行规划,不会大规模的凿山,所以青岛的城市道路就不是正东正西。另外,西方人,以及日本人,对于正东正西的建筑格局也没有中国人那么热衷,只有在大鲍岛区域,因为是给华人住的,也算遵从了一点横平竖直的棋盘式格局。

早期德国人对于华人居住的地方建筑管制相对宽松,只执行当年建筑规范条例中的部分条款,比如建筑物宽度,但主要目的是为了通风和防火,因为对当局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种族冲突而是传染病,通风在当时的建筑规范条例中是个特别重要的条款,而对建筑样式并没有太多要求。

我几年前去德国,本来想看看德式建筑的风格,但几乎没有看到青岛这样的建筑风格,这使我十分纳闷,我也希望他给介绍一下这个缘由。他回应道,我们在青岛看见的德式建筑,实际上是后来华人主动向西方靠拢的结果。比如原先的建筑没有那么大的罗马柱,德国人在青岛建的建筑几乎没有罗马柱,后来我们看见的罗马柱都是出自中国人之手,而且进行了夸大,外立面做的山墙那种更接近巴洛克的东西,全都是中国人自己做的。因为当初的德国建筑师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工业文明带来的包豪斯实用主义时代,坚持简约、节省理念,讲究实用。

李明说,两年前,他陪同来青岛德国驻华大使和文化参赞,在湖北路周边游览过后非常惊讶能够在中国看见德国味道这么浓厚的城区。整体上来说,青岛的传统城市风貌保护相对比较好,比大连、天津、上海等地做得都要好。

二、青岛里院的由来

里院是中国四合院与西方联排公寓的结合体。李明说,里院最早也是坚持的实用主义原则,一楼是店铺用于卖货,二楼用于居住,格局特征是一门一窗一房。外边有个公共走廊,通过公共走廊连接各房住户,所有的公共设施,都集中在院子中间。另外院子很大,主要用于存放和加工货物,这是里院的基本功能,后期功能逐步丰富,增加了租住用等功能。

李明说,西镇的里院基本上已经没了,大概只剩一两个了,只剩上海路、甘肃路等路段有留存的。现在这些地方不太会有大的破坏问题,因为人大已经设立了几个风貌保护区,政府只能在现状上做文章,不能搞大规模拆除。关于里院志,目前山东大学、同济大学等各个高校已经做了很多东西,出版物已经不少了,其实在学术层面上的工作远比现状保护要好,因为现状保护的核心需要靠政府。

嘉祥路里院建设相对较晚,因为整个西镇的开发比较晚,大概是1910年阶段才开始慢慢发展起来。因为原先的城市规划,铁路线以西是不住人的,所以把屠宰厂、传染病医院、垃圾处理厂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都建设在铁路以西的团岛周边。嘉祥路规划应该是日本人做的,日本人之前那个地方没有道路规划,因为它都是服务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船厂、发电厂都在那边。开始铁路线以西没有居民居住,后期是伴随大量农民进城而发展起来的。因为那个地方管制相对较松,没有规划,所以人口容易集聚,也搭建了一些建筑,西镇才慢慢发展起来。

目前市南、市北区都在修饰老里院建筑,主要集中于四方路、黄岛路、潍县路等沿线区域,但是修缮用的外立面、瓦片都是新的,修完以后其实就相当于第二个横店。而西镇的里院大概也只剩下一两处,位于上海路与甘肃路周边,其他的像铁山路、辽宁路沿线区域的基本都已经拆除了。

三、青岛本土势力崛起

在青岛发财的德国人并不多,反而是青岛本土商人势力快速崛起。其实在1905年就已经出现征兆,原本德国人的构想是建立租借地一系列系统政策,包括土地征收、土地拍卖以及法律体系等,整个建设规划需要依靠欧洲人来推动和发展,但是对欧洲人的吸引效果不是很理想,都不愿意来青岛发展。反而是当地华人发展迅猛,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的,一部分是外来移民,主要是广东、宁波这些地方移居过来的资本家、商人,与欧洲人打过交道,有资本懂游戏规则,这是本土势力崛起的主要力量;另一部分是青岛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主老财,通过做纺织、粮食等产业,比较容易进入青岛商贸圈。

四、青岛打造网红城市的区域个性

我认为,青岛具备成为网红城市的潜质,因为青岛具有特色十足的区域个性,尤其是市南区的区域个性非常适合发展网红打卡地。青岛的网红打卡地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比如青岛文学馆、良友书房,还有塔楼咖啡,关键是要看政府采取的措施以及支持的力度。此外,青岛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相比于其他城市,青岛人对自己城市的情结非常深厚,这种情结无论是在其他殖民地色彩浓厚的沿海城市,还是内陆自主开发的乡土城市,都没有青岛悠长浓厚。二是青岛的艺术氛围非常浓厚,有很多爱好画画、拉小提琴、弹钢琴的人……这主要源于当初欧洲中产阶级的影响,因为小提琴、钢琴、水彩画这些艺术形态,是欧洲中产阶级的标配,但在这方面德国人直接影响不太大,更主要的是在日占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持续有大量流亡的“白俄”移居青岛,他们拥有良好的艺术熏陶,通过美术、音乐等艺术形态,比较容易和当地民众交流融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