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话祭祖
(2020-01-24 11:20:25)
标签:
春节2020祭祖宗教 |
分类: 回忆与纪念 |
一、西方传教士对祭祖的态度
中国自远古以来,祖先崇拜一直存在,其中蕴涵的是天人合一,强化的是血缘关系。祭祖活动在周代已形成定制,春秋时期,遵周礼祭祖之风盛行。一直到上世纪中叶,崇拜祖先一直是中国人最普遍奉行的信仰礼仪之一。当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人的祭祖传统发生冲突,最终以佛教接受祭祖而关系缓和。到了明末清初,在来华的旅华汉学家和西方传教士间出现了祭祖之争。旅华汉学家支持祭祖,西方传教士对待祭祖的态度则与中国政府的态度相关。当中国政府态度强硬时,教会和教廷就会对祭祖宽容以待;而当中国政府态度缓和时,教会和教廷则开始反对祭祖,甚至出台文件明令禁止祭祖。
利玛窦对祭祖采取宽容态度。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来中国不久,便对盛行的祭天、祭祖、敬孔活动采取宽容立场。因为他深知,在中国,从皇帝到平民,儒教最隆重的事,是在每年的某些季节祭祖,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爱及感恩之情。为了使基督教在中国扎根下来,他采取“汉化”传教方针。耶稣会司铎萧若瑟、传教士亦曾等传教士也同意利玛窦的观点,认为敬祖先、立牌位可以容忍,可以原谅。
教会和教廷对祭祖的态度在宽容和禁止间转换。1645年,教宗英诺森十世颁布有关敬祖礼仪的教会首个文件,采纳了西班牙多明我会会士黎玉范的观点,认为祭祖具有强烈的宗教特征,下令禁止中国信徒参加祭祖。1656年3月23日,教宗亚历山大七世采纳了耶稣会士派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的立场,认为敬孔祭祖都没有宗教性质,下令准许中国信徒参与祭祖。
此后,罗马教会和教廷又发布了一系列的禁教令,包括敬孔敬祖的问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704年11月20日,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发出禁约,禁止祭祖。1715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又颁布“自登基之日”的通谕,重申必须绝对遵守1704年的禁令,否则将受逐出教会的处罚。所有传教士必须宣誓服从。然而迫于康熙若禁止祭祖则不允许在中国传教的压力,在嘉乐宣布教皇谕旨时,附加了八条变通的办法,一定程度上允许敬孔祭祖。1735年,教皇克雷芒十二世认为“嘉乐八条”与教义不合,宣布废除。此后,传信部又颁布过一些法令,支持和反对祭祖指示相互交替。直到1742年,教宗本笃十四世颁布谕令《自上主圣意》,下令当时及后来的所有在华传教士一律宣誓遵守禁令;与此同时,严格禁止教内人士讨论中国礼仪问题。之后,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再次下令禁教,天主教在中国只能采取地下发展的形式。
鸦片战争前后到1877年5月,这期间,虽然来华传教士对中国祭祖文化大都持否定态度,但并未形成统一认识。其中,以旅华汉学家为主的少数传教士对待中国祭祖文化,与利玛窦观点相似。各差会的传教士基本上也对祭祖持否定态度。
明令禁止祭祖。1877年首届赴华宣教士大会做出一边倒的“决议”,基督教要坚决反对祭祖。1890年5月7日至20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教士大会上,与会绝大多数传教士均表示反对祭祖,态度强硬。本次大会通过决议:确认偶像崇拜是祭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清末民初,教会对祭祖文化逐渐出现了比较宽松对待的趋向,其中认为祭祖问题相当复杂,不应简单地一概而论,并承认祭祖的本质具有孝亲的伦理价值,而且祭祖对中华民族及文明长久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民国初年,西方在中国的教会对中国祭祖文化也出现了进一步松动。
禁令完全解除。1935年5月,为了让日本和“伪满洲国”的天主教徒不必背负“不爱国”的指控,也了为传教士和教徒能在那里继续生活,罗马教宗庇护十一世通过传信部下令敬孔祭祖已经不再有宗教性质,所有人都应该参加敬孔活动,以显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1939年12月8日,教宗庇护十二世通过教廷传信部最终正式颁布《中国礼仪敕令》,推翻了1742年的《自上主圣意》诏书的规定,收回以往对教徒有关祭孔祭祖的禁令,明确声明该礼仪完全为社会礼仪。从此,在祭祖问题上,罗马天主教会的官方立场完全回归到利玛窦和康熙皇帝的观点。
二、我的看法
我认为,祭祖是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以我的阅历来看,祭祖在不同年代人之间的认知差别也很大。我们的父辈认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春节期间他们会来家里,如果我们说错话,他们就会听到;办错事,他们就会看到。到了我门这一代,神秘意义已经不存在了。但我认为,祭祖对追溯家族的历史更有意义,我当然不认为祖先还活着。我们这样做不是给先人看,而是给子孙后辈看。祭祖说明中国人看重家族和血缘的延续,也可以理解为使命和责任,即要对得起祖宗。也说的是人要有人情味,要尊重生命。
另外,我认为近代以来,来华的传教士过于教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教士认为基督一定要战胜孔子,我认为二者没有实质的关系;二是传教士认为信仰宗教一定要打碎牌位,我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不尊重自己的父母,这样做是不仁道的;三是传教士认为礼拜天坚决不能出去工作,我承认这是一个好的传统,值得中国人学习,但是不能过于教条。
参考文献
1、王美秀,天主教对中国祭祖的认识——过去与现在,摘自《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5期53页-57页。
2、黄秋硕,丁韪良与晚清“祭祖之争”,摘自《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02期。
3、从“中西礼仪之争”看现代中国祭祖,源自http://www.sohu.com/a/212881115_743314,来源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