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橡子园郑志凯交流

标签:
硅谷中国智库创新洞见 |
分类: 走向全球 |
2017年10月21日,硅谷橡子园郑志凯先生到长城所,与我、赵慕兰、武文生就目前硅谷与中关村的发展、社会创新探索进行了交流并交换了各自对洞见的看法。我这篇博客主要写五个部分:一、影响力投资;二、硅谷智库;三、中关村与硅谷比较;四、科学新探索;五、洞见力。
http://sucimg.itc.cn/sblog/o2d2f2beaa24c1c50aea6a54a5613408a
一、影响力投资
郑志凯正在做影响力投资。影响力投资就是社会价值投资、社会效应投资,在投资过程中不仅考察财务收益,也要考察投资项目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包括产品和服务产生的影响。在影响力投资方面,设立了一个基金,橡子园是这个基金的投资方。这一期基金是从2015年开始的,资金规模约5500万美金,团队不足10人,目前投资已经超过一半,共有20家投资公司。这些投资公司以硅谷地区为主,台湾有1-2家,大陆没有。其中有1家投资公司和大陆相关,是一个目前在柏克来的北大毕业生创办的,在北京有个团队,实际上这个团队的业务在北京和硅谷两边都有,也就是下面提到的治疗肝癌的公司案例。
投资的公司领域包括制药公司、中层软件、IOT(物联网)、金融科技、处理数据的软件等。举个例子,有一家制药公司,药是免疫抗癌相关的。在人的免疫系统中,白血球非常重要,里面有各种细胞,比如T、B细胞。当身体出现状况的时候,比如患了癌症的时候,癌细胞增生是因为免疫系统没有发挥作用,是因为活力不够或者探索不到白细胞,而这家制药公司研制的新方法就是让T细胞去找到方法看到癌细胞,因为癌细胞有一些特征,找到一种蛋白质和癌细胞结合,再加到T细胞上面,等于T细胞是带了引导方向的引导系统,再与癌细胞结合,这种方法是目前治疗肝癌、淋巴瘤的最新的方法。其他公司有做IOT(物联网)的、做中层的软件、做金融科技的,还有做B2B的软件。现在资料越来越复杂,这家公司能够解决如何处理资料、储存的问题,虽然技术不是极端尖端,但是可以在资料复杂性的处理方面占有优势。
二、硅谷智库
郑志凯认为,在硅谷比较好的智库包括奇点大学、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
奇点大学是由谷歌、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以及若干科技界专家联合建立的一所新型大学,招募年轻人进行创业的短期训练,年轻人在奇点大学接受3个月时间的各种各样的训练,主要是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情,训练没有任何明确的能力,而是偏向于心态的改变。
老牌的斯坦福高等研究院,是比较大的学术研究机构,搞科研的。
而普林斯顿以理论为主,不需要进行商业考量。
三、中关村与硅谷比较
中关村和硅谷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个区别是边界条件,最明显的差别是政府的力量,区分政府的力量是助力还是不确定性因素。中国政府在过去十几年体现出来的是助力,这不是市场力量在左右。第二个区别体现在文化上,中国人的文化是从众、爱面子、理性,而硅谷比较疯狂,夸张的说,可以脱离地心引力。第三个区别体现在人才上,硅谷对于全世界的人才都包容,中关村有些排他。
中关村和硅谷都是人工智能的创新高地,机械智能脱离甚至超过人工智能的存在。在原创性技术和尖端研发,中国和硅谷有些差异性,在底蕴、人才和商业化三方面有所不同。借鉴历史,尽管硅谷科技很发达,但是为什么有些英国的计算机早期发展更先进,到现在很多领域还是很先进呢?这里面有一些底蕴的因素。这些因素有多大,无法估量。另外,国内的人才很多,无论是数学领域,还是计算机领域,抑或是科技方面,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科学家是华人,数量累计起来很可观。李开复曾列举过七八个最牛的中国学者,这些人都在美国,生活在美国的环境里。美国站在科技前沿,同样是中国人,在美国和中国看到的前景不一样。再就是美国很多人工智能发展与商业是脱钩的,国内太多是和商业结合起来的。
四、科学新探索
谷歌打造未来城市。在这座未来之城中,智能主导着一切,建设方案中包含大型的感应系统,能检测到公园长椅上落下的所有东西、溢出的垃圾桶,住房中的噪音与污染等。还将探索新的能源技术,如智能热电网、分布式发电,公共服务中也会包括科技医疗设施等。此外,还有众多智能产品如自动驾驶公交、可以感应行人并自动调节信号的交通灯、冬天会发热的自行车道、模块化房屋、地下隧道中穿梭的货运机器人等都将会出现在这座未来之城中。
对于谷歌打造未来城市是不是谷歌大计划的起点,郑志凯表示现在BAT的发展,是人类没有处理过的问题,这些不是公权力,但是拥有的力量和资源比公权力都大,不受控制的力量会出来。挺有趣的,就像亚马逊在布局无人超市,进去超市后拿了东西就走,谷歌做了很多类似的事情,包括布局高速网络,生活形态就会受到影响,现在生活中已经无所不包了,这是在体验,用自己的资源建设城市是有限的,政府的资源加上其他的资源,至少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事情的背后,很多人在批评硅谷,硅谷什么事情都可能出现,什么事情都可以让它发声,属于科技霸权。
五、洞见力
在洞见力方面,我认为现在新经济时代要有洞见力,而中国人的洞见力会比西方人多,因为中国人喜欢综合性思维,不喜欢科学的细致分析。洞见实质上就是看见未来,硅谷是世界上重视洞见的第一个地区,但是洞见思想渊源在中国。在全球化速度加快的时代,不确定的事情太多,变化速度加快,需要更快的反应来应对,中国人善于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决策,在面对新事物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比外国人要强,所以中国发展这么快,本质上就是中国人具备洞见力。我问郑志凯对中国人与美国人洞见力的看法,他说有两个思路:一个思路是“刘备三顾茅庐”,那时候没有网络,信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获取,但是诸葛亮在小地方,全国大事他了如指掌,资讯的来源是什么?另外一个思路是在美国看美国科技为什么领先,原因是站在问题的前沿,因为科技发展快,所以对于科技发展会产生下一步的影响是看得很清楚,比如说当Facebook出来时就知道会有大数据、安全性、人工智能的问题,环境的原因导致看的比较远。洞见的资讯来源很重要,为什么硅谷持续出现最新的东西,很重要的原因是站在发展前沿,能够看出机会和问题。
这两个思路单独看都有道理,从另外角度,诸葛亮这种人也不是无中生有,读信号的时候比较敏锐,可以看出未来的发展。在中国中关村是技术驱动最前沿的地方,看到的是中国新经济发展趋势,现在慢慢与硅谷接触多了,就有比较,通过看硅谷怎么走来判断中国。
中国有个优势,那就是中国和美国资讯的不对称,中国了解美国更多,灵活性就是适应性,中国人的适应能力是历史以来培养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也是灵活性,也是韧性。美国人细节上都比较注意规则。郑志凯先生说他刚刚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当宠物变成怪兽》,里面提到脸书、google都是宠物,现在已经长成怪兽了,脸书在美国,假新闻能够影响到美国的大选,而google上现在查到的资讯是为了我们中国人特别的偏好,是处理过了才给我们的,将来会造成很多的问题。中国没有脸书,中国政府比较强势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