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创业依托产业组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于一体,将系列创新转化为一种永续经营的事业,不但承载了区域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孕育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集群,还探索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内生增长模式,构成了中关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灵魂。
知识分子下海创业构成了中关村形成的起点。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陈春先、王选、柳传志等一批科技工作者按“四自原则”下海创业,创建了联想、北大方正等一批科技企业。这股创业浪潮不但使大量优秀科技成果走出档案库并转变为生产力,更为重要的是,冲击了各个领域的传统计划体制,推动了产权制度、投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金融制度等多项改革,为我国高新区系列政策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留学生归国创业支撑了中关村的跨越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邓中翰、李彦宏等一批高层次留学人员陆续归国创业,创办了中星微、百度等一批新兴企业。这一批留学生创业者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回国,将投资者引进门,不但使我国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掌握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还将我国新兴产业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成为中关村纳入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
中关村需要一批具有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进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新时期,中关村要实现“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就要培育出一批怀抱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这些人拥有借助新生事物革命性地改变人们生活的梦想,具备冒险、创新、执着等企业家精神,具备将技术成果变成为成熟商业模式的产业组织能力,是中关村示范区发展原创性新兴产业以及实现战略提升的主导力量。
——本文为长城战略咨询2011年第6期《企业研究报告》所长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