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美国人家过感恩节

(2010-12-03 09:00:41)
标签:

上帝

感恩节

印第安人

斯坦福大学

爱尔兰

杂谈

分类: 走向全球

    这次是我第三次来硅谷,也知道美国要过感恩节,只是没有想到美国的感恩节居然这么隆重,就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很多人都放了大假,和家人过节去了,导致很多美国的朋友无法约上,打乱了整个行程安排。别人告诉我,感恩节是美国特有的节日,整个国家有很多关于感恩节的传统。感恩节是当年开创美国的第一批移民在美国生活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是印第安人给他们种子,教他们种地,帮助他们在美国落定生根。为了表示感恩,他们决定将每年的11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四设定为感恩节。

    听了朋友关于感恩节的介绍之后,我不禁问他,美国人过感恩节究竟是感谢上帝还是感谢印第安人?朋友告诉我,现在美国人过感恩节当然是感谢上帝,其实在最早的时候美国人也是对上帝感恩,因为他们认为是上帝安排了印第安人来帮助他们。听了朋友的解释,我更加困惑了。要是在中国,张三帮了李四,然后李四说感谢佛祖的帮忙,那张三会非常的郁闷。明明是我来帮你,你为什么不感谢我却感谢佛祖?这样的逻辑有些让中国人无法接受。后来我理解了,美国的感恩节切实折射出了整个美国人的国民性格,在美国人眼中,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的子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一切都是由上帝主宰的,张三帮了李四是上帝的安排,当然应该去感谢上帝。这是和中国的国民性格有巨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们讲究的是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即使是当下,国家还在广泛的提倡感恩教育。

    在感恩节的前一天,我在硅谷的好友权晓泓和舒建华都邀请我去他们家过感恩节,同时我也接收到了袁总的美国朋友Don的邀请。我心里非常感谢权晓泓和舒建华的邀请,但是考虑到这是在美国,能够有机会到真正的美国人家里过感恩节是很难得的,于是我最终决定和袁总一起去Don的家里过感恩节。

    感恩节当天下午,Don亲自开车到Napa宾馆来接我们去他家。路上他特意带我们穿过斯坦福大学,告诉我们他的两个兄弟和两个妹妹都在斯坦福大学的护理中心出生。他们的家在斯坦福大学旁边的Woodside,穿过Polo Altos,我们便到了他们家的所在地。他们家是山景房,在门口看不起眼,走到里面才发现别有洞天,很大。

    Don告诉我这里是他哥哥Nevnna的家,他自己家在加拿大温哥华,这次来硅谷是和哥哥弟弟一起过感恩节的。我发觉他们是非常国际化的一个家庭,Don的太太Tenten是缅甸人,嫂子Kerud是科威特人,他哥哥有三个孩子,老大是个女孩,取了土耳其名字叫艾利;老二是男孩,取了一个科威特的名字叫Zen;老三是个女孩,也取了一个科威特名字叫Ten;Don的弟弟叫Garry。

    我们走到他家的院子里面,他们正在用一个陶器烤箱烤肉,旁边还蹲着一条大狗。这时,我们发现在他家,手机没有信号。Nevnna向我们解释这是因为在这个小区住着很多硅谷的企业家,像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就住在这,他们不希望被打扰,就在整个小区屏蔽了手机信号,平时联系就用卫星电话。但是,住在他们家不远的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很讨厌这样,就在他家里覆盖了手机信号。

    很快,我们便开始了感恩节晚宴。Don是做酒生意的,他在我们面前的酒杯中倒上了不同种类的酒。Kerud告诉我们说今晚的菜都是绿色有机食品,首先上的是不同的蔬菜沙拉、然后是烤菠菜派,最后上的是火腿和火鸡肉。

    Nevnna说感恩节就是和家人和朋友团聚的时刻,今天有这么多朋友来他家,他感到非常高兴,我们举杯相庆。我和Nevnna交流的很好,他告诉我他是哈佛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做了多年的律师,现在是很多公司的法律顾问。同时他还是一个风险投资商,投资了多个企业。其中一个是爱尔兰的生物医药公司,研发实验室在爱尔兰,主要员工都是爱尔兰人,有少量法国和德国人;另外一个是在美国的微创手术公司,在中国还有办事处。

    听说他投资了爱尔兰的创新企业,我问他为什么作为创新国家的爱尔兰这次会有这么严重的主权债危机?他回答我说爱尔兰经济很健康,只是他的银行系统有问题,在房地产热的时候,借了很多外债,现在还不出来,结果导致了债务危机。

    一时间觥筹交错,大家插科打诨,非常热闹。在席间,我说,Nevnna娶了一个科威特媳妇,Don娶了一个缅甸媳妇,Garry应该到北京找个中国媳妇,这样他们的家庭就有了中国元素,更加国家化了!我说完以后,大家哄堂大笑。Nevnna的儿子Zen听说我们一起去的罗国铨是台湾人,就赶紧拿出地图册去找台湾的位置,并和我说他非常喜欢地理,我听了非常高兴。在吃饭的空闲区间,我还教他们的孩子四句中文:.你好、恭喜发财、谢谢、再见,他们学的不亦乐乎。看到孩子们很投入的学习,并在家人间反复的说着这四句中文,我不禁感慨,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家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