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研院所改革向哪里去?

(2010-08-25 11:24:12)
标签:

电信

共性技术

中国技术集团

工研院

新兴产业

杂谈

    国资委今年要把央企调整到100家以内,也就是说,下半年央企的重组和调整步伐将加快,这涉及到了科研院所改革的方向。我认为这包括了两个观点和四个走向。两个观点是:“行业共性技术”的提法不确切;科研院所改革方向应该是科研而不是产业化。

  首先,我认为“行业共性技术”这个提法不确切。科研方向只存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基础研究应该是开放的,遵循“技术无国界”规则。但技术研发本身就是竞争行为,所谓“行业共性技术”无非是让国家将科研院所养起来的托词。

  其次,研发也是一种产业。上世纪90年代科研院所改革,让这些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而面向市场的路径是正确的,但方法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很多科研院所转制进入市场后,渐渐削弱了研发积极性和动力,而花费了大量精力做产业化。这似乎偏离了科研院所的方向。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高新区内出现了一大批研发型企业,也涌现了作为新兴产业的研发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对院所改革回归是不可取的。

  那么,这些央企、科研院所究竟该何去何从呢?我认为可以有四个走向:一是并入产业集团;二是下放地方国资委,与高新区合作成立工研院;三是成立“中国技术集团”;四是民营化。

  第一个走向是并入产业集团。这是目前很多科研院所在改制重组中选择最多的路径。例如市场上传言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将并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将并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等案例。毋庸置疑,科研院所并入产业集团,能够依托产业集团的雄厚资金和平台强化自身竞争力。

  第二个走向是将央企的科研院所下放到省级国资委,然后与地方高新区合作,成立高新区工研院。现在中国的很多高新区正在探索建设工业技术研究院。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科研院所已经成型的宝贵资源,以这些院所为重点,使之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织资源,同时国家要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个走向是可以借鉴英国技术集团的经验成立“中国技术集团”。被称为“中投二号”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可能会在8月宣布成立,有望在国资委系统内扮演核心的出资人角色。英国技术集团的作用是支持各种形式的技术开发,主要包括:帮助公营机构申请获得专利和生产许可证;资助大学师生对一些有希望的但尚未证实的高技术设想进行早期开发并与一些大学共同安排高技术实验项目同时提供“种子资金”;在大学中设高技术奖励基金。成立“中国技术集团”这样的机构,必定能加大整合这些科研院所和咨询机构的资源的力度,增强技术转移和研发实力,成为中国走自主创新道路的一个支撑。

  第四个走向是可以支持这些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合作,探索民营化路径,在广阔的民营企业天地中,寻找技术与产业的最佳结合。今年上半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鼓励民企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的提法颇为引人关注。我也很赞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央企改革重组。一方面能充分发挥中国民营企业开放、创新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能改善民企偏小偏弱的现象,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本文已发表于2010年8月12日《中国经济时报》“战略透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