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玩转南半球】利马老城

标签:
秘鲁利马旅游 |
分类: 老邓玩转南半球 |
离开唐人街后,继续沿着铺有大石板的狭窄步行道前行,就会来到老城的武器广场,现在又叫做马约尔广场(Plaza
Mayor)。这座广场算是老城的中心区,有10多条街道自广场向四面幅射状延伸出去,使得城市布局如棋盘一般。
最早之前,老城是由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Pizarro)建成,自1535年便已经是西班牙帝国在南美洲的总督驻地,又是重要的行政、文化和宗教中心,这座400多年的著名古城仍然保留西班牙风格的宽阔广场。
本来广场上有一座皮萨罗的骑马铜像,纪念他发现和建造利马的功绩,不过铜像的命运也如同其他南美国家一样,因为受到印第安人的反对而被迫迁移了。
这一天,广场中央青铜铸造的喷水池边,聚集不少市民,因为数名穿着整齐制服的乐队成员,手持结他(吉他)或曼陀林一类的乐器,在广场演奏起拉丁美洲的音乐,引得旁边的民众也跟着载歌载舞起来。这场意外的街头表演令人又惊又喜。
围绕着广场的是典型巴洛克、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的总主教宫、大教堂和总督府(Palacio de
Gobierno),其他则多数是外墙漆有西班牙式黄土颜色的平房,少部分则漆上其他鲜艳的颜色。
有些二、三层高的平房,楼下是商店,二楼外墙上凌空悬伸出来的木制阳台格外显眼,这种阳台是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建筑风格,雕刻图案非常精美,有些的感觉很像是中式的窗花雕饰。
其中有一座Palacio Torre
Tagle,格外惹人注目,雕刻尤其精致。目前作为外交部的这栋建筑无论是正面或穿越正门之后的内部,均保留着传统的韵味,值得细细品味欣赏。
1970年,秘鲁曾经发生一场可怕的地震灾害,老城区也遭受极为严重的破坏。市政府为了恢复老城昔日的美貌与荣光,多次发动市民出资维修,把老城打造成一座「阳台之都」。1998年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旅游利马的主要景点。
老城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Monasterio de San
Francisco),修道院也遭到1970年那场地震的损毁,现今是经过修复才重新开放的。
修道院属于西班牙巴洛克建筑,不过有部分的回廊设计融合摩尔人的风格,点缀伊斯兰图案的色调,内部装饰也非常美丽。
然而其中最有价值的,要算是院内收藏的艺术精品了,包含基督、圣母、以及雅各布和12个儿子的油画;此外,秘鲁版「最后的晚餐」也不容错过,基督和门徒用餐的内容是南美洲的传统菜肴,其中还包括cuy,也就是豚鼠(天竺鼠)。图书馆内2.5万册的古籍,包含6000多本羊皮书也都是镇院的珍贵文献。
修道院还有另一个举世闻名之处:地库原是墓地,埋着历年修道士的骸骨,是名副其实的「万人坑」。无以计数的骨头呈放射状排列,场面着实有些毛骨悚然。
利马的博物馆很多,其中三座享誉世界,分别是国家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博物馆(Museo Nacional de
Arqueología Antropología e Historia del Perú)、秘鲁历史博物馆(Museo de la
Nación)和拉尔科‧埃雷拉博物馆(Museo Larco),不过我在利马选择参观的,并非这三座,而是黄金博物馆(Museo Oro
del Peru)。
黄金博物馆属于私人博物馆,里面不单收藏历代金银制品,还有木乃伊、服饰、陶器,更收藏了16世纪以来相当多数量的各种兵器、佩刀、火枪,连中国早期解放军的军帽也在收藏品之中,真是十八般武器应有尽有。私人收藏能有这样丰富的资源,实在也不简单。
时值用餐时段,我已饥肠辘辘,便依司机提议来到一间面对太平洋的海滨餐厅。虽然餐点是不太受我青睐的海鲜餐,却意外地欣赏到一场秘鲁的民族歌舞演出。
其中包括秘鲁的国粹马里涅拉舞(Marinera),就是水兵舞,名称的由来是为了纪念与智利战争中的海军。这种舞蹈由男女两人共舞。我发现舞者的服装非常讲究,男士穿上整套白衫,罩着麻布的披风,头上还戴顶帽子;女的就显得十分绚丽华贵,穿上一袭巧工制作的白裙。男舞者穿着皮鞋,女舞者则是赤脚。两人各持一条手帕,据说这是马里涅拉舞的「标准配备」。在背景急促而热情奔放的音乐下,只见宽大的裙摆和披风分别因男女舞者的动作而飞扬舞动,感觉有点像西班牙佛朗明哥和阿根廷探戈的混合版。
山区高原印第安人传统的剪刀舞最令我耳目一新。舞者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右手持着两个铁片,就像是一把没有铆接的剪刀。配合悠扬的竖琴音乐,在台上做出翻滚、跳跃、倒立旋转等动作,剪刀一开一合,发出铁器撞击声,清脆响亮。
后来我从导游的口中知道,这是秘鲁独特的民族舞蹈,是安第斯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被认为是秘鲁的国家文化遗产之一,每逢官方的文化活动和重要仪式,一定会有剪刀舞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