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和欧洲】条顿骑士团总部

标签:
波兰马尔堡条顿骑士团 |
马尔堡 (Malbork)是波兰著名的景点之一,离格但斯克南面不远处,座落在一个狭长半岛上,依诺佳特河 (Nogat
River)而建。它建于1274年,在1997年被世界文化遗产列入名录中,是世界最大,也是「最具条顿骑士团特色」的砖结构哥德式古堡。
第二天早晨,我乘车从格但斯克出发,奔驰在公路上,穿过森林、平原、农村和麦田,不消两个小时,来到诺佳特河畔。放眼往对岸望去,一座巍峨雄伟的红砖中世纪古堡出现眼前,彷佛把我带进了时光隧道,回到十字军东征那个年代。
城堡前面是天然屏障的河道,一面是山谷,只留下一处自由出入口,俨如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走在连接古堡的木桥上,两岸风光明媚,一片江南景色,两艘划艇在河道上竞技比赛,为河道添上了动感。
古堡的入口碰上不少来自德国的学生访游团,正在倾听讲解。可惜我不谙德语,无法插进队伍中聆听导览,为了对古堡多一分了解,只好现场另聘导游。
马尔堡的建造可追溯到13世纪末到15世纪中期,与条顿骑士团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中学时曾念过十字军东征的历史,对于十字军多少有一点认识,却对条顿骑士团未有所闻。
幸好导游首先便就条顿骑士团好好解说一番:原来中世纪11-13世纪为时两百多年的十字军东征时代,先后建立了三大骑士团,是天主教的军事组织,它们依序为最古老的圣约翰骑士团
(又叫做医院骑士团)、骁勇善战的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 (Teutonic
Order)是最后建立的一支,成员基本上由德意志贵族组成,以搭配黑色十字的白色长袍为战袍,听命于罗马教宗,曾经横扫大半个欧洲,战功显赫。
我聆听解说的同时,在城门前巧遇两位「现代骑士」,大感有趣。
导游继续说明条顿骑士团为何进入波兰,原来12至13世纪,波兰被外地部落入侵分裂为四个公国,那时波兰的玛佐夫金王公‧康拉德公爵
(Duke of
Masovia)以重金和土地作条件,请骑士团打败入侵的普鲁士部落,不料居然是引狼入室,骑士团取代普鲁士,将土地据为己有,并在波兰境内建起城堡防御工事。1309年更把条顿骑士团的总部迁到马尔堡来了。
古城堡屹立在河畔约700年,见证波兰的荣辱盛衰,由于二战时分别遭到德、苏军严重的破坏,尽管战后逐步重修,得以还原旧日的壮观,但直到今天,城堡仍不断进行修复,未能全面开放。
整座城堡占地21公顷,包含高低不同的建筑物,像是「低城堡(Low Castle)」、「高城堡(High
Castle)」和「中城堡(Middle
Castle)」,城中有城,堡中有堡,堡内又包括皇宫、教堂,堡与堡之间还有吊桥相连,整体面积之大、结构之复杂,外形和功能俱备,在中世纪欧洲同类的建筑中是首屈一指的。
我是由中城堡的城门进入,城堡的围墙不但高大,且厚达4米,城墙下的护城河虽然早已干涸,但据说也有4米深,搭配四座塔楼和城门塔,一起构筑成坚固精密的防御体系。
穿过城门吊桥,首先进入的是中城堡内的开阔庭院,院内4尊条顿骑士团首领的铜像,为首的是大团长 (Grand Master
Hermann von Salza)。
导游领着我前往城堡的地底下,原来那儿是提供暖气的火炉。中古世纪时,城堡湿冷阴寒,为了解决保暖问题,便在地下建起两层烧火炉,底层烧木柴,上层放石头,并设立排烟口,一旦石头烧红便熄火,待烟散去后,将石头散发出来的热气,通过喉管送到各个房间,让城堡中人取暖。让我体会到几个世纪前波兰人的智慧。
沿着哥德式的精致走廊,我来到上层西侧楼的大斋房 (Great
Refectory),这个大厅可以容纳400多名客人,墙上装饰美丽的水彩壁画。旁边还有较小的夏斋房和冬斋房,都是堡主用来款待宾客的大厅。
城堡内处处保留着哥德风格的窗户、肋状拱顶,以及漂亮细致的装饰和壁画。
另外我在高城堡的庭院中央见到一口附有上盖的水井,顶端是象征波兰的飞鹰,这口井可是城堡供水的唯一源头呢!
导游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带我走一趟城堡重点游览,可惜只能见到整个马尔堡的一鳞半爪,兵器、琥珀和诸多博物馆尚且摸不着边。待我离开城堡时,偶一回头,波兰旅游局的宣传口号恰好落入眼底:「一日时间不够看
(one day is not enough」。
前一篇:【老邓和欧洲】波罗的海明珠
后一篇:【老邓和欧洲】浪漫的格但斯克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