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和中国】黄陵祭祖

标签:
黄帝轩辕桥山海联会汉武仙台 |
二O一二年四月四日清明节,我们一行四人受陕西省海外联谊会邀请,出席当天在陕西省桥山黄帝陵前举行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天和日丽、万里无云的清晨,一万多名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一齐聚首在桥山脚下、黄帝陵前,等候庄严隆重的祭祖仪式。
黄帝陵又称为「天下第一陵」,传说黄帝活到了118岁时,正在河南巡察民情,忽然天上降下一条黄龙,告知黄帝使命已经完成,要与牠一起归天。黄帝于是骑上龙背,飞越桥山,黎民百姓得到消息后,从四面八方赶来与黄帝道别,他们都想把敬仰的黄帝留住,拽住黄帝的衣襟,场面非常感人。黄帝乘龙升天后,百姓把黄帝留下来的衣冠葬在桥山,建起一座衣冠冢,这就是传说中黄帝陵的由来。
黄帝陵区有一条宽阔的卵石步道,陵区前绿水环绕,背后是峦峦群山,刚长出嫩绿的垂柳迎风摇曳,会场上金黄色龙旗和条幅映照在水澄如镜的沮河上,呈现出一片祥和之气。
我们怀着对轩辕黄帝的虔诚敬意,随着身穿汉式服装的仪仗队伍,依序步入轩辕庙的院落,院落中有一株据说是黄帝手植的柏树,称为「柏树之王」,接着踏上轩辕殿前的祭祀广场。
此时广场传来悦耳的广播声,一遍又一遍地叙述炎黄子孙的始祖──黄帝的千秋功业。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古文献记载三皇五帝,黄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黄帝以德号召天下,受万民爱戴,先败炎帝于阪泉,并与之结盟,继而杀蚩尤于涿鹿,结束战争,统一中华民族,建立起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开创中华文明,后来的尧、舜、禹三帝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因此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功德为历代所称颂,为后世所景仰。
孙中山先生评价轩辕黄帝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九时五十分,祭祀黄帝的仪式宣布开始,九时五十分寓意黄帝为「九五之尊」之意,会场上敲响了34响鼓声和9鸣钟声,代表全国人民对人文始祖的尊崇和思念,钟鼓声回响在祭祀广场上,回荡在桥山,交织成一曲颂歌。
隆重的祭奠仪式过后,80位儿童用他们清脆的嗓音在轩辕殿前咏诵《黄帝谣》:「天浩瀚,地苍茫,大中华,国运昌。岁壬辰,金龙翔,桥山春,古柏苍。颂轩辕,献心香。轩辕黄帝,伟业煌煌。肇启文明,光耀家邦。慎终追远,万古流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海峡两岸,骨肉情长。同祖同宗,共荣共襄。血浓于水,再写华章,民族复兴,我辈担当。光耀先祖,雄风远扬。」这首歌谣正代表中华儿女的心声,大家都有共同的愿望,期盼祖国崛起,两岸统一,民族复兴早日实现。
接下来是乐舞告祭,分为四个乐章:《序‧心香》、《雅‧云翘》、《风‧土德》、《颂‧龙帜》,演出人员穿着汉式祭服,用歌舞祈祷寰宇永远和平,人民丰衣足食。
直到飞龙腾空而去,整个祭典终告结束。
随后,在场万名参加祭祀的人士踏上阶梯,进入轩辕殿,瞻仰黄帝浮雕石像,拜谒黄帝陵。
海联会特别为港、澳、台和海外侨胞安排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是在陵前举行种植「炎黄子孙林」暨「轩辕圣土」恭请仪式,并由我代表三地的同胞致辞,这样的殊荣,我却之不恭。
这次的活动中,由于我和老伴是受不同的单位邀请,因此直到全部的仪式结束后,我才与跟随港澳专业团体前来的老伴碰头,大伙在轩辕圣土会场前相叙。
接着我们沿古柏参天的石路步行上山顶,直达黄帝陵前,途中行经「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旁边是一座高台,原来是汉武帝刘彻来此祭奠黄帝时所建,称做「汉武仙台」,是「黄陵八景」之一,有人将此形容为「置身其上,眺四周景色,迎八面来风,恍如仙境」,甚至还流传着「登台一次,长寿一岁」的说法。我们虽见到不少年轻人兴致盎然拾级而上,却并未跟着凑热闹。
景区内有座祭亭,中间立了一块由郭沫若所题「黄帝陵」三字的高大石碑,这块碑的后方另有一块「桥山龙驭」石碑,再更后面,便是万世景仰的黄帝陵了。
这天来拜谒黄帝陵的炎黄子孙不知凡几,数个景点无法游览,唯有跟着队伍返回黄帝陵县城享用丰盛的地道午餐,然后再至西安参加市政府的招待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