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和中国】北京人的话剧

标签:
北京王府井话剧国家大剧院旅游 |
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是我每到北京的必经之路,它是闻名中外的「中华商业第一街」,已有700多年历史,自元代开始,就已经是京城重要的商业活动中心,现在更变为一处集购物、休闲、文化、娱乐、餐饮、商务和酒店于一身的综合性商业步行街,每天游人如鲫,是一条活力十足的大街。
我记得喻辉小姐告诉过我,王府井虽然是物丰人旺的商业区,然而来逛的多是旅客和外地人,北京当地人却甚少前往,皆因此处已变成一处旅游景点,早非王府井从前的风貌了。
对于王府井的变迁,老北京人自然是了如指掌,但新一代的年轻人和外来客对它的历史就不会太清楚。
根据国家大剧院的说法,他们一直希望能创作出一部大戏,来展现北京人深厚的精神底蕴与豪迈的民族气节,让观众见识住在皇城脚下的北京人拥有的胸怀气度令人赞赏,重视大义的精神教人钦佩,亦宣扬他们个性本质上的勤劳、激情、坚韧、包容和乐观。
经过两年时间的精工细琢,国家大剧院终于在今年四月推出大型话剧──《王府井》,这部北京人的大戏十五场演出皆是场场爆满,好评如潮。黄承祥夫妇多番向我推荐这出非看不可的原创大型话剧。
今年中国的国庆节适逢话剧重新搬上舞台,我们也获得黄主席邀请,同往大剧院观赏演出。
《王府井》全剧分为四幕,当大幕拉起,故事从舞台旁的刻匾老人──匾爷开始,带出王府井老牌帽店「禄顶鸿」掌柜和少东佟寿春一家的经历,把1910年到1948年这50年间王府井浮沉变迁的故事演绎出来。剧中不同的角色人物,正代表着大时代的转变,例如王爷、太监显示出封建皇朝的没落,继而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接着面临日本入侵,直到解放前夕的混乱局势。
《王府井》里面的商人们,彼此互相竞争,却又有守望相助的精神。在民族大义、大是大非面前,大家更是团结互助,共渡困境,体现出老北京人的气节和胸襟。
至于剧中的佟家则十分重视商德,秉持「客是天,要周全」,还要「守德、不守财」,这些家训格言,极具启发性和教育性。
这出戏的演员们大多数是年轻一辈,我只看过或耳闻饰演主角佟寿春的于震、饰演太监喜爷的刘劲松,还有演出反派肖满金而令人憎厌的战卫华。演员们演出落力,让观众追随他们的精湛演技进入大时代洪流中,无法自拔。
搭建的布景和人物服装等都非常考究,无论是帽店、酒楼的实景,或穿梭来去的酒楼跑堂、黄包车车夫,甚至还有贝勒爷和格格等,重现北京的过往景况,令人彷佛挪移了时空,身处其间。
话剧还很细致地提及过去北京发生的小事,例如袁世凯当年为了报答英国佬的帮忙,曾把「王府井」街名改为Morrison
Street。而像是火烧王府井、争地盘的故事,或许会勾起老北京观众的回忆,可惜对于我这类的外来人士,或是年轻一代,却不易引起太大回响,感同身受。
另一个可惜之处,就是话剧本身得将50年间的历史浓缩为150分钟的演出,情节的衔接或有不足,有时让人略感突兀不解,建议可以增加文字旁白,让观众能够对剧情更加了解掌喔。
据说这部话剧还只是上半部,下半部预备在明年开演,接续上部1910年至1948年的时代背景,下部将从1949年叙述至2010年,会是一部传载百年的历史大剧。
另外,我也听说这出北京人话剧计划将移师台湾公演,打着「寻找北京人的精神之根,打造北京人的精神史诗」的名号,想必会让来自北京的老乡产生强烈的共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