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和中国】北京最美的乡村

标签:
爨底下村北京投名状旅游 |
「爨底下村」是个位于北京市与河北省交汇处的古老村庄,在门头沟区斋堂镇上,离北京90多公里,我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车程,才到达此处。
「爨底下村」建于明代,房宅有689户,多是四合院和三合院古宅,现在仅余29户人家,全村还不到100人。若非酒店的礼宾部指点,我还真无法找到此地一游。
这天正巧为周末,天朗气清,车子抵达村庄口时,已见游人甚众,旅游巴士和车辆挤满村口停车场,进村的游人更把3条窄窄的通路塞得水泄不通。我尾随着旅游团,顺便聆听导游的免费讲解。
爨村的古宅依山而建,排列高低有序,最高处海拔650米。进村的石阶以青石板和灰石板铺成,走约20米就来到村的最高处,是一座明清时代建筑的古宅,主人家是个财主,尽管如今早已人去楼空,徒剩四壁,不过比起周边的房宅,仍是气派许多。当时房子还特别为猫狗设有猫洞、狗窝,旁边的游客不由得笑叹古人建筑还颇「人性化」,连畜牲都照顾到了。
我自财主家高处俯瞰,全村由一条长长的弓形围墙包围,只靠3条石板通道贯穿,村庄为放射形态布局,构图就像一把扇子,由高处往下望,一览无阻。导游还指点说村子的形状似一只大元宝,是聚财的风水宝地。
说到宝地,导游更提到爨村座北朝南,古人顺山势建房,层层升高,通风、采光和观景面面俱到,可见古人聪明之处。而且村前有一座堵风的朱雀山,背靠一座蜿蜒起伏、气势磅礡的青龙山,青龙山上山峦起伏,隆起的山峰像一头卧虎在前、神龟在中、蝙蝠展翅殿后的造型,村民称虎为禄、龟为寿、蝙蝠为福,正是「东山三巅三尊神,福禄寿星照古村。」完全合乎风水「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
村庄有部分的院子已残破不堪,只余下残垣败瓦的明清古建筑,朴实无华。院子外墙多处仍然留下不灭的历史遗迹,包括「毛泽东思想」的文革标语和模糊不清的黑字抗日标语。
村庄的对面是层层梯田,犹如青龙的片片龙麟,年前电影《投名状》就在梯田间取景拍摄。村庄的山峰重建了一座关帝庙,是一处取景拍摄全村的最佳位置,整个爨底下村景色尽收眼底。与关帝庙成掎角之势的对面山头,盖有一座「娘娘庙」,和形似蟾蜍的大石一直居高临下保佑着村庄。
现在村庄仅存的民宅已改成民宿旅馆和餐馆,我走进一家「迎贤庭」,里面布置简朴整洁,窗明几净,颇具水平,而且收费便宜,是留宿用餐的好住处。
我就在村口旁的民宿用午餐,品尝农家饭的猪毛野菜和玉米粥,富有地方风味。还遇上滔滔不绝的店家,向我细说「爨底下村」的来由。
他说全村尽姓韩,祖先自明代的山西洪桐县移居至此,原来落户在村的西面,因洪水暴发而没,只得年轻的姑侄二人外出而幸免于难。他们为延续后代,向一个老者询问,老者叫他们以推磨为媒,合则结合。而后他们移址建村,把村庄建在原址的对面,婚后生了三个儿子,取名为韩福金、韩福银和韩福苍,分成东、中、西三门。自此以福字辈为第一辈,传至我面前这位店家,己是第15代的「孟」字辈,村中至今则有第18代传人了。
他还念着村庄的诗与我分享:「韩姓家族辈,移民离故乡。老村遭洪水,现址重建庄。勤劳又智慧,务农兼经商。富有民族志,为国育栋梁。」诗意涵盖了古村庄的传奇故事和成长经历。
「爨」念「篡」音,这个字有30笔划,复杂难写,曾经改为「川」字,又叫「川底下村」,后来为了活化古村、发展旅游,才重新改回「爨」字。店家表示此乃百家姓中的一姓氏,陕西歧山就有个「爨」姓村庄。为了容易记读,村民把这个字形象化,分析为「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上「火」,这样就容易记住了。
至于为何叫「爨底下村」呢?这就有几种说法:传说村西面有个爨宝玉沟,是太上老君采丹聚宝之地,村庄正在其下,所以叫做爨底下,也就是爨宝玉沟底下;也有说法是因为这处曾是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的下方,因而得名;另有说村庄北面有座山头,形似灶状,村民称「爨头」,炉灶的下方也就是爨底下了。这些传说都与「爨底下村」名称的缘由有关。
这次游古村、认识「爨」字、赏明清古宅建筑、学风水玄理、体验古代风情和百年民俗文化、尝尝农家菜,真可谓一举多得,收获不少。虽然未能顺道遍游附近的双石头村、柏峪村等景点,却可建议北京市政协接下来可选择「古村庄」作为视察的其中一个项目。
回到北京市区,司机特别开往道教全真的「白云观」,让我亲手摸摸观内具有灵气的鹤石,添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