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和香港】禅与悟─看禅里世界 悟禅外人生 一

标签:
清流圣严法师《将进酒》禅机释尊情感 |
“禅”看似虚无缥缈,是一个抽象名词,很难理解的东西,看“禅”有时会认为只跟山中古剎、虔诚修行的僧侣的同义词,我从未有想过去了解它其中道理。
假日在家里,翻阅“禅与悟”一书,才恍然大悟,知道“禅”的一点道理,“禅”是梵语禅那(Dhyāna)的简称,汉语意译为“静虑”。人家说修禅,就是静虑,调节身心,戒除陋习,展现优点,开启和增长智慧,以超越狭隘的自我,这样的解释使我清楚明了,就容易懂得它的精神,“禅”不算是一种信仰,它是一种生活,是智慧和修身的艺术。再看圣严法师对“禅”的说法;会更清楚了。
圣严法师说;“禅的思想就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
圣严法师还解说了禅的理念和方法,是教人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学着要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慢等,才能有海阔天空任飞翔的境界。
道理简单易懂,要做起来却殊不容易,尤其是当今处在这个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的功利社会,人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人们容易陷进浮躁冷漠、自私自利的思想境况,人的价值观和生存意义早已抛诸脑后,“禅”的道理好比清风甘泉,让人们的心灵重新得到滋润,又有一种警世作用。
“有人说;禅看起来是那么的神秘,就像天边的云霞,可望而不可及。其实,禅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禅机,山川风物有禅机,日月星晨有禅机,鸡鸣狗跳有禅机,行住坐卧有禅机……只要有心,时时有道,处处有法。对于禅,需要我们多角度、多层次地去领悟,禅没有玄机,它藏于生活之中,又超越生活之外,说白了,禅就是让人觉悟的道理。”书中前言一段很有意思,也很容易理解。
“禅与悟”一书分为六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其中有几篇短文章,是朋友们平日常遇到的,我择录与大家分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我喜欢书中布袋和尚的一首偈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大家看完短文后,会悟出“禅”理吧!
面对诽谤,沉默比响应更有价值
世人对佛祖的尊崇,曾引起一位弟子的不满。有一次,那名弟子竟然当着释迦牟尼的面谩骂他。
可是,不管他骂出多么难听的字眼,释尊都沉默不语,不加理会。当他骂累了,释尊就问他;“老弟,如果有人想送礼物给对方,对方不肯接受,那么,这份礼物该给谁呢?”
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应该还给送礼的人哪。”
释尊笑着又问:“对呀,就像现在,你把我骂得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我不肯接受,这些责难又该给谁呢?”
弟子哑口无言,顿时觉悟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他马上向释尊道歉,请求原谅,同时发誓从此以后再不诽谤他人了。
拿得起,放得下,人生才有愉悦
智尚禅师说:“也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却很难。”下面我们从一些富有禅味的言语中体会如何“放得下”。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放”。
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诗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懮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懮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能对懮愁放得下,那就可称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懮愁确实是一种幸福。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