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和中国】不一样的昆曲─牡丹亭

标签:
昆曲牡丹亭实景全剧杜丽娘上海文化 |
上海世博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昆曲』,特地的举办文化演出剧目《牡丹亭》,当知道这消息,在到上海两星期前,就拜托酒店帮忙购票,约好几位在上海工作的台湾友好一同观赏一场不一样的特别版演出。
去年在北京曾经看过一场令我难忘的皇家粮仓版《牡丹亭》,印象非常深刻,这次把演出舞台搬到朱家角课植园内,在园林实景中演出,穿着华丽古服的艺术家,配合幽怨的琴箫伴乐,听着幽美的昆曲曲词,彷佛把我们带进了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戏曲世界里。
实景园林版《牡丹亭》由几位熠熠艺术界巨星;华籍音乐家谭盾、有“昆曲王子”之称的张军和著名舞蹈家黄豆豆联袂打造创造出来,光这几位艺术家的名气,已足够号召力,再用园林实景作表演舞台,一新观众耳目。
我与友宁、小胖夫妇、Emily一道自上海专程坐车约一小时才到达朱家角古镇,当天上海气温高企33度,而当一抵埗,夕阳已西下,气温骤降,演出场地在课植园内,我们沿古漕运河,跨过石拱小桥,我们有点儿后悔未有提前到达,顺便游览这个水乡古镇,错过了坐摇橹小船游古代漕河,一瞻古乡风貌。
我们被领进水榭歌台第二排座位,与对岸的牡丹亭隔水相望,仅是50米湖水相隔,对岸以牡丹亭为主景,周围布满幽幽竹林、柳树、自然的山石、小桥流水,远景还有亭台楼阁和树林,未开场已被前面的美丽园景吸引着,约80多位观众不停取景拍照,因为坐位设在园林中,大家早有准备,全身均喷上蚊怕水,才不致成为蚊子的“袭击”对象。
当夜幕低垂,随着一曲委婉悠长的序曲─《琴箫吟》,两位音乐家分别泛舟吹着箫在我们面前漂过,另一位在园的一角奏起古琴,拉开了《牡丹亭》的序幕,我们都觉得很新鲜,而当第一幕《惊变》,剧中人杜丽娘与小婢春香游园,两位古装美女在牡丹亭旁、芍药栏、太湖石边亮相,灯光配合得恰当,全场观众聚焦对岸,丽娘的扮相使大家眼前一亮,有惊艳之感。
全剧分成四幕;《惊变》、《冥判》、《幽媾》和《回生》,比起原来的昆曲短得多,全场演出时间约一个半小时,估计是在现场实景园林,又难于预估天气变化,倘若遇到天雨,就大煞风景了,而且朱家角离上海有一段距离,采用“浓缩迷你版”亦无伤大雅,主要把全剧精华之处全部演绎,张冉饰演的杜丽娘和张军的柳梦梅,精湛的唱功和功架,把小姐和书生情意绵绵、卿卿我我,在太湖石边,俩人相看俨然; “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花眠,花神扩持,玉惜香怜,紧相偎云雨幸欢,慢厮连两情缱绻。好处相逢无一言。”这一诗意情景,重现我的眼前。
令人惊吓的一场《冥判》,阎罗判官和一众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出现,在阴暗的树影下,一下子把大家吓着了,友宁小姐都叫我不要照相,以免把“阴间”摄进相片中。话分两回,《回生》一幕石道姑的出现,扮相和演出颇为搞笑,忽然间我们背后传来两记“闷雷”,我还以为是鼓声配乐,后来经友宁、Emily说明才知道坐在我们后面有位观众仁兄“肠胃搞作”不适而已。
湖水在灯光的照影下,倒照在静静的湖水上,互相辉影,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下,全剧结束,我的满头白发被当地传媒记者瞧上了,还追着上来跟我做访问,我当然欣然接受,对实景园林版《牡丹亭》赞不绝口,大家在意犹未尽下乘车回上海市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