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鄧予立
鄧予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94
  • 关注人气: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邓和中国】过去与未来

(2009-07-21 14:46:27)
标签:

杂谈

1 1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就会想到北京琉璃厂。这是一条历史悠久,以经营古书、字画、文房四宝、古玩文物等而闻名中外的文化街,这里一直是吸引着中外爱好中国传统文化人士的去处,我亦不会例外;在北京时,当有空档时间,也得往这里游览,往往得花上半天时间,走进街道两旁有名的书斋,古玩店铺赏玩一番。

 

琉璃厂其实离故宫不远,就在北京市宣武区东边,这里的建成远自元代,原来这里也有一座古剎延寿寺,它就是现在琉璃厂东街东头往北的延寿寺街的北头。这里曾经是元世祖开设琉璃官窑,烧制宫廷及庙宇用的琉璃瓦的地方,因而有琉璃厂之名,而直至清代才逐渐停产搬迁,空置的原址就摇身一变,成为集市地,汇集了杂技百戏,吃食叫卖,还有各种交流、古玩、旧书摊的市集。由于清乾隆年代为编纂四库全书,因而全国珍贵图书汇集北京城,很多蔫书者和编书学者都集中在宣武南面,靠近琉璃厂一带,而使这里成为北京最大的图书古玩街市,这样就使琉璃厂慢慢演变为经营珍本和善本图书、字画、古玩、碑帖、金石、文房四宝的商业集中地。

 

“荣宝斋”可说是琉璃厂最著名的老店之一,它创立于清康熙年代,前身是松竹斋,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荣宝斋”的立号,是取自“以文会友,荣名为宝”的雅意,由清同治时的状元陆润庠题写荣宝斋的匾额,还有"蟠采"、"凝光"两块左右配匾,很是风光,现在这三块主配匾还悬挂在荣宝斋二层面街的翠担下。今年年初国内以“荣宝斋”同名的电视连续剧,内容就是围绕着“荣宝斋”在经历清末、民初、抗日时期,由庄虎臣、张幼林主持下的故事,不妨一看,虽然故事性较多,但亦不失为了解琉璃厂“荣宝斋”在不同年代的经历。

 

“荣宝斋”以复制水印技术著名,它的笺纸、木版水墨套印经验丰富,技术高超,如果没有当初的笺谱、笺纸的刻印,就不可能有后来大量的名画古画的木版水印复制作品了,从而使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发扬于全世界。最早的木版水印复制品就是在以张大千大师的“敦煌供养人”作品作为木版水印,据说当时张大师开始也不大信任,认为“荣宝斋”没有这样技术水平,以为它是只可印点小幅信笺等,不想当复制品出来效果其佳,连张大千本人一时也难以分辨真伪,说明“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多么高超。后来更有如徐悲鸿的“奔马”、“鱼鹰”、齐白石的“画集”,以及很多名画家的作品。中国有名的古画“韩熙载夜宴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的木版水印复制成功,更促使“荣宝斋”向复制中国古代巨作进军,使中国名画古画能走向平民化,走向世界。除此之外,它的精工装裱技术亦是其绝技,能把极度破损的书画复原。现今“荣宝斋”楼下为经营文房四宝、金石印章、木版印名画等,楼上为陈列当今书画家作品居多,不过经过近年其内部体制改变后,经营方式随着也改变,“荣宝斋”转为一家多元化经营的文化工艺品商业机构,与原来的经营理念有很大变化,过去的经营模式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老邓收藏的荣宝斋木版水墨畫(集雅斋收藏)

【老邓和中国】过去与未来

 

虽然琉璃厂原来的传统文化集市地依旧,商业特色仍然保存,不过却人面全非,时下周围都充斥着仿古古玩,假书、假字画等,游人一下车或路过,周边就会有人迎面走来兜售,将著名的传统文化街变成了像“潘家园”般的市集。我还是喜欢以前的琉璃厂,现在到那里走走,只不过是作为一个文化景点来看待,要在此处寻找“宝物”,真是难上加难了。

 

我也曾多次向北京市政府建议过;希望对琉璃厂能作出适当的整顿,继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外爱好者能更有信心,在这里可以收藏到名家的真品,要坚持过去“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使琉璃厂回复过去的光辉面貌,也使那些名闻中外的老店再现生气。中国国力日渐强大;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一定会走向国际市场,不要只顾眼前之小利,而损毁了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艺术市场,这也是我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喜爱者的一点心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