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名画之十七:范戴克的宗教绘画《带刺的王冠》

(2022-05-22 04:23:31)
标签:

西班牙

普拉多博物馆

绘画艺术

文化

历史

分类: 人文,历史
英文名称:The Crowning with Thorns
画家名字: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
创作时间:1618年到1620年
规格尺寸:225cmX197cm

       这幅画是范戴克在去意大利之前接手的。当时他才20岁,居住在安特卫普,是彼得·保罗·鲁本斯(Pieter Paul Rubens,1577-1640)的助手和学徒。画面显示出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元素:用提香风格描述的耶稣头部以及威尼斯画家擅长的对黑色盔甲闪亮效果的描述。因此这幅画很可能是他于1620年在意大利逗留期间完成的。后来,他把这幅画交给了他的老师鲁本斯。当鲁本斯去世后,这幅画被西班牙国王菲利浦四世(Philip IV of Spain,1605-1665)购买。从1839年开始,其成为普拉多博物馆的绘画收藏。
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名画之十七:范戴克的宗教绘画《带刺的王冠》

       该场景取材于圣经故事,描述的是罗马帝国的犹太行政省总督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以想成为犹太国王的罪名对耶稣的羞辱和痛苦折磨,其发生于十字架遇难之前和遭受鞭打之后。耶稣的双手被绑,头颅向一侧无力的倾斜,默默地承受着痛苦的折磨。这是范戴克创作的最令人感动的宗教绘画作品。他通过构图和色彩的运用对耶稣的宁静和打手的羞辱加以对比。打手把带刺的王冠戴到耶稣的头上,强行递给耶稣的一根芦苇代替国王的权力拐杖。而汪汪叫的狗强化了羞辱人的基调。
       这幅绘画最初应该是通过鲁本斯的指点而获得了意大利巴洛克绘画艺术的真谛:画面布局结构紧凑而清晰,通过两条平行对角线叙述各个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在画面和一条对角线中央的耶稣头部就自然成为画面上的焦点。人物的力量和华丽的外观以及明暗对比变化营造的强烈戏剧氛围明显受到老师彼得·保罗·鲁本斯绘画艺术的影响。而这种氛围最早的先例来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1-1610)创作的作品,比如在明暗对比下,大比例的人物和肮脏的赤脚。范戴克借用从铁框窗外向里观看的两个目击者作为事件的见证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