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设趣味性情境,提高创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4-10-31 13:15:17)

创设趣味性情境,提高创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是从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不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服务。下面我就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的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教师的情境创设要反映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并且能够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主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9,出来的是19,输入34,出来的是44……

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87”,出来“8710”,输入“b”,便出来“b10”,输入“m”,便出“m10”……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m”出来“b10”“m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b10”“m10”就是结果,而在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魔盒”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势。当然“魔盒”只是一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b10”“m10”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关系式。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趣又合理,宜当多用之。

所以,情境创设不只是一堂课的简单铺垫,而应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情境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情境为整节课的发展服务。

二、创设的情境要讲究实效。

在情境创设时可以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愿望,从而使学生的有意注意与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数学情境创设首先要有“数学味”,其次要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在教学《分数的认识》的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情景。

师:请你判断“把一个蛋糕分给4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这个蛋糕的1/4,这句话对吗?”

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室里一片“混乱”。这时,老师抓住时机让两方各选3个代表上台进行辩论。

正方:这句话是对的,因为蛋糕分的是4份,取的是1份,所以应该是1/4。

反方:这句话是错的(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边折边指),这样是不是分成了4份?

反方:这4份一样大吗?

反方:既然不是一样大,他们分得的就不一样多,不一样多就没有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又怎么能说是1/4呢?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还有意见吗?

正方:没意见!是我们理解错了,感谢反方辩友。

我向六位代表竖起了大拇指,教室里自发的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由于学生刚接触分数,对概念模糊不清,出现了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可贵的是教师利用这一点,巧妙地创设了争辩情境,在争辩中意见得到了统一、认识得到了深化,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还能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实属务实的有效的情境创设。

三、情境创设的挑战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境中蕴含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要能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造成认知上的冲突,产生学习的渴望,保证让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在教学二年级《数学广角》,在教学完“用3个数组成两位数的方法”后出示4、5、6、7四个数字。

师:四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生1:7个

生2:12个

生3:8个

师:你能有规律地写出来吗?

(学生思考、动笔写)

学生1:45 46  47  54 56 57  64 65 67 74 75 76

师:你们认为写得怎么样?是怎样的规律?

生:每行十位上的数字相同。

师:先确定一个数字在十位上,个位上有几种可能?

师: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3×4=12

我考虑到简单的数字组合对学生没有挑战性,设计了4个数字组成两位数这一环节,通过猜测、讨论、交流归纳等活动展开对问题的探究,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直观的数字排列转化成了抽象的乘法运算,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数学情境的创设不能太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就随口答出;也不能太难,让学生摸不着边际,在外围兜圈子,因此,把握障碍性的适度非常关键。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每个情境创设都能达到上述要求,就需要执教者的我们不断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提高驾驭现代数学课堂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