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研究
教材分析
《谁的红果多》是北师版数学一年级下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中的内容,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比较,主要突出了两种比较的方法:一是利用数数的经验,顺数数的过程中,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二是找一个“标准”把要比较的两个数都去和这个“标准”比较,看够不够。
《谁的红果多》是一年级第三单元第4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抽象的比较数的大小比较困难,因此,教材首先通过小猴和小熊比红果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自主的探索,进行抽象数的比较。
标签:
育儿 |
一年级上册《上 下》教学反思
我教授的是“位置与顺序”的第二课时《上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
本节课的教学整体来说感觉良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积极的思维、热烈的气氛等均给人以很大的感染,仔细分析,我认为这节课课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习了倍数的基础上,先和学生进行猜数游戏,学生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老师很快判断出是否是2或5的倍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然后我让学生自学课本86页的内容,在1—100的自然数中 , 圈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接着全班交流.最后总结出2或5倍数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通过自己的学号是2或5的倍数举左右手的游戏,归纳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从而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让学生写电话号码,列举生活中的数等,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创设趣味性情境,提高创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是从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不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服务。下面我就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教师的情境创设要反映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并且能够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主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9,出来的是19,输入34,出来的是44……
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87”,出来“8710”,输入“b”,便出来“b10”,输入“m”,便出“m10”……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m”出来“b10”“m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b10”“m10”就是结果
标签:
杂谈 |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为一名长期在小学低段任教的语文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怎样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以为应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上。下谈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低年级学
标签:
杂谈 |
一、指导思想:
标签:
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