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研究

                                   杨树林中心校 

              《谁的红果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谁的红果多》是北师版数学一年级下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中的内容,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比较,主要突出了两种比较的方法:一是利用数数的经验,顺数数的过程中,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二是找一个“标准”把要比较的两个数都去和这个“标准”比较,看够不够。

 

            <<谁的红果多>>说课稿

《谁的红果多》是一年级第三单元第4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抽象的比较数的大小比较困难,因此,教材首先通过小猴和小熊比红果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自主的探索,进行抽象数的比较。

 

标签:

育儿

一年级上册《上 下》教学反思

                   杨树林中心校    秦巍

我教授的是“位置与顺序”的第二课时《上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

本节课的教学整体来说感觉良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积极的思维、热烈的气氛等均给人以很大的感染,仔细分析,我认为这节课课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习了倍数的基础上,先和学生进行猜数游戏,学生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老师很快判断出是否是2或5的倍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然后我让学生自学课本86页的内容,在1—100的自然数中 , 圈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接着全班交流.最后总结出2或5倍数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通过自己的学号是2或5的倍数举左右手的游戏,归纳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从而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让学生写电话号码,列举生活中的数等,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创设趣味性情境,提高创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是从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不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服务。下面我就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的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教师的情境创设要反映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并且能够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主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9,出来的是19,输入34,出来的是44……

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87”,出来“8710”,输入“b”,便出来“b10”,输入“m”,便出“m10”……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m”出来“b10”“m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b10”“m10”就是结果

标签:

杂谈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杨树林中心校秦巍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为一名长期在小学低段任教的语文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怎样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以为应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上。下谈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低年级学

(2011-10-16 09:40)
标签:

杂谈

                      二年级后进生辅导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因此学困生辅导工作是可缺的一环。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发展,体验学习的快乐,进步的乐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我根据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理论”,实施特殊教育计划,分层教学,在班级中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学困生转优辅导工作。
二、 情况分析
    我班有42个学生,经过近近两周的了解,发现学困生有5名,这些学生大致上分为两个类型:(1)基础不好,思维不是很灵活,接受知识较慢。(2)学习成绩差,平时行为又不很端正,作业马虎,上课不专心,还影响其他同学学习。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校风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问题,因此,在对待学困生转化问题上,我主要
标签:

杂谈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或困惑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在课堂中,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师生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升华。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目前课堂教学仍没有跳出教师“提问式”地传递知识,学生“答问式”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如目前提倡并风行的小组讨论学习,也往往是让学生讨论怎么回答,很少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推广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