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因此,我对“提升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课题进行研究。
(一)好问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在他出生的那一刻起时时都在探索着五彩缤纷的世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孩子就会提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问题。因此我们总能听到孩子问这个是为什么,问那个又是为什么。好问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可贵的求知欲的萌芽,思维火花的迸发。而我们的教育不是给孩子所有他们要学的东西,而是唤醒孩子沉睡中的潜能。孩子的天性是需要导引的,教育孩子就像培育草木,只需给予各种支持,让草木茁壮成长,而孩子的天性就是那草木的种子。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如同一台大的机器,成人把有个性、活力的孩子放进这个培养机,出来的是一个符合父母理想和社会愿望的标准的产品。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二)学贵多疑。
古人云:“学贵多疑”。不疑不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多疑好问,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就获得了知识,就长进了学问。牛顿也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而由我国一些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因此,在当今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希望通过研究能够让孩子经历想问——敢问——会问——善问(指的是能提出一些质量高、有价值的问题)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研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2)通过培养学生的生疑、质疑、善疑、解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质疑水平;
(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造条件;努力张扬学生的好问天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效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提升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基本模式框架下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我们将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活动归纳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五阶段五环节”进行尝试研究。具体过程如下: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诱导—组织交流汇报—设计内化练习—课堂总结延伸
学生活动:提出问题 — 独立探究 — 合作交流 — 实践运用 — 反思评价
建立一个良好的提问氛围。
1、班级设立小组长,负责记录敢于提问的学生名单和学生提问的问题;
2、学生准备一本记录本,记录自己在课堂中提的问题或者想要提的问题。
3、每个月对班级学生所提问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筛选出有质量的问题,并对该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提问。
2、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
3、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提问的时间,为孩子的质疑搭建一个平台。
4、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关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处提问,敢于向“书本”提问,向“真理”提问、向“数学结论”提问。
五、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将这些内隐的问题显性化,正是本课题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2、哲学依据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
3、心理学依据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也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经历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
4、卢梭的自然主义:
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归于自然,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他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5、陶行知的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6、爱因斯坦说过:
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这比他们能够解决一个问题来得更为重要。亚里士多德也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六、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
采用向学生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式,分析、改进研究工作。
观察法:
确定观察对象,制定观察目标,观察学生实际情况,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个案研究法:
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寻找新的研究思路。
七、预期研究成果:
1、文本成果:
学生记载质疑问题的原始材料。
教师跟踪记录的原始材料。
2、论文成果:
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撰写论文。
八、实验步骤:(2010年3月~2011年3月)
(一)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
学习有关了解国内外与“提升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有关的理念,进行合理的取舍和科学的分析后,形成“提升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支撑。确保课题研究的高质量。
做好研究前期的各项准备。
(二)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2月)
1、制定教学计划。
2、对全体学生进行初次测试,确定基础水平。
3、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测,随时掌握实验情况,以便及时调控并做好各种资料的存档整理工作。
(三)结题验收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撰写有关学生实践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策略论文。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及建议,作进一步的修正。写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