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在思南”,诗·歌人心——2020第三届上海远见文化高峰会圆满落幕

标签:
文学文章文化 |
分类: 消息 |
“远见在思南”,诗·歌人心——2020第三届上海远见文化高峰会圆满落幕

“如果说文化是社会风俗潮汐的流变,诗歌便是时代浓缩的性灵。”9月24日,第三届上海远见文化高峰会“远见在思南”诗歌讲座在思南书局·诗歌店举行。活动由本届文化高峰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思南公馆、思南书局·诗歌店、思南社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承办。上海虹桥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大陆著名诗人闵师林(安谅),大陆著名诗词专家胡中行,台湾著名诗人罗智成,围绕“时代回响·诗歌新使命”的主题,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与来自两岸文化界的诗友、青年代表共度了一个诗意的下午。

上海市台办主任李文辉、副主任王立新,黄浦区委常委沈权,上海市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马文运,上海市台协会长、竞衡集团执行董事张简珍,永业集团董事长、思南公馆董事长戴金梁,永业集团营销总监、思南公馆总经理李海宇等全程聆听了诗会。
共浴中华文化滋养

千百年来,诗歌对于青年人都有独特的吸引力。上海市作协副主任马文运就在致辞中诗意地表示:“今天在座的青年朋友代表未来,掌握着我们海峡两岸共同的无限可能性。成长的征途中,我们一起记得,还有我们值得守住的诗歌和人心,还有我们举目眺望的诗与远方。”

对岸的高希均教授也透过屏幕谈起对诗歌的崇敬之情,他自谦说,诗歌在文学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自己只能欣赏从不敢写。在他看来,诗歌的作用与书籍也有相通之处:书是启蒙的种子、 温柔的鞭子、学习的阶梯、沉默的老师、跨越无知的桥梁……是打开封闭的大门,是前进的思索……

三位诗人现场也分享了自己与诗歌的缘分,并在一些话题中融入了自己的诗作加以诠释。有意思的是,尽管成长经历不同,但两岸诗人都不约而同是李杜的忠实粉丝。胡中行更是因为喜欢李白,而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志在把李白介绍给更多的后来者。罗智成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诗人,李白、杜甫肯定在其中。中华传统文化对诗人们有着共同的滋养,两岸诗人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扬令人欣喜。
新媒体为诗歌插上翅膀

诗人往往是最为敏感的,对于今年以来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疫情,他们也都有过自己的茫然和思考,继而幻化为奔涌而出的灵感。安谅和胡中行现场朗诵了自己在疫情期间创作的作品《请允许我暂不赞美浩荡的事物》和《疫后首聚》,疫情已经缓和的今日,读来引发了很多人会心一笑。

众所周知,疫情也让新媒体的作用突显,三位诗人都坦言是网络的受益者。安谅说,新媒体可以帮助他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然后即刻与读者分享。胡中行也感慨,很久以前在学校编辑纸质书籍,出版周期长、互动很慢。如今只要发朋友圈,不仅立刻可以传播出去,即时互动的读者也大大突破以往,可以说,新媒体为诗歌插上了翅膀。罗智成也表示,以台湾的实践来看,新媒体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方便诗歌爱好者们更快找到同道,即便是“相对少数”,也能有自己的平台。

令三位诗人惊喜的是,依托新媒体传播,现场来自两岸的青年早已能够背出他们的诗作,还自告奋勇举手朗诵。来自上海的青年诗歌爱好者朱璟安现场朗诵了安谅的作品《飞翔的姿态》,另一位青年张正骏则朗诵了胡中行的五律《过四行仓库》。来自台湾的青年荣懋元也朗诵了罗智成的诗歌作品《地球之岛》节选。虽然都是第一次见面,但无论是抑扬顿挫还是情感的落点,青年们在配乐声中都能准确表达。没有站起来朗读者,也坐在台下跟着一起轻轻和声,将现场气氛带向高潮。
寄语青年用爱创作

面对难得一见的偶像们,青年诗歌爱好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最集中的问题是创作诗歌什么年龄最好,澎湃的情感如何准确表达在小小篇幅中。对此,诗人们的回答很有诗意。安谅表示,任何的创作都离不开爱,一首好诗必须有爱的内涵。胡中行寄语青年们:“背诵是根,理解是苗,创作是花,做人是果。”罗智成则勉励青年们要保持创新精神,要有勇气抵抗惯性,包括思想上、想象力和表达力上的惯性。同时,他也强调,不要急于表达或者发表,有些激情的文字可以适当沉淀、完善,或许才是更好的作品。
远见思南期待再相聚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朗诵会稍纵即逝,令在场的青年们都意犹未尽,还有人现场就发问,接下来是否还有面向诗歌爱好者的线下活动。两岸的诗人都告诉青年们,两岸的线下诗歌节、朗读会有很多,随着疫情的缓解,已经在慢慢恢复正常,欢迎大家随时关注,踊跃参加。
今天的“远见在思南”是上海远见文化高峰会系列活动之一。三年前开始,每年的远见文化高峰会都会同期举办“远见在思南”系列活动,浓缩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远见”和“思南”两大品牌倾情牵手,旨在为两岸文化交流铺路搭桥。至此,2020第三届上海远见文化高峰会圆满落幕,远见与思南期待来年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