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瓦罕走廊
(2013-05-05 01:31:28)
标签:
文化杂文 |
分类: 散文 |
已刊于2013年5月2日《解放日报》副刊“朝花”
初访瓦罕走廊
安谅
早就耳闻瓦罕走廊的大名,多次登临塔什库尔干,却未曾一睹。趁着小长假,有点时间,想探访一个究竟。当地一个部队干部来当向导,人挺热情,可是他多年没去过那儿了。我们得在正午前赶到卡拉库里湖,去同另一拨人会合。
沿着314国道,也即著名的中巴友谊路,车驶得平稳而迅速。很快见到一个路牌,发觉瓦罕走廊与红其拉甫是同一方向,而且路牌最上方标署的是瓦罕走廊,可见它要比红其拉甫更近一些。
实践证明,司机的信息比较准确,走了30多公里,就见到了一条岔道,它向着右前方的冰山伸展,路口的标志十分清晰:卡拉其古。卡拉其古是塔吉克族语,意指:“黑洞”或“咽喉”。它就是瓦罕走廊的入口了。这个名字让人感到了神秘莫测。也许,这个山谷的风口,确实有过艰险和奇异吧。
车子拐上了一条砂石路。颠簸着前行。没几公里,就进入了卡拉其古。两边的山峦就像双臂一样展开,像是要拥抱着我们。我们顺利通过边境检查站,向走廊深处进发。
这一路两边都是冰山绵延。较低处则不见冰雪,裸露着灰土色的山体,间或还夹杂着带有鲜艳色彩的部分,那红色的该是铁矿石,那绿色的则是铜矿石了。山体之间最窄处也超过一公里了,大多3至4公里宽。谷底平缓。除了这条据说前几年才筑就的砂石路,多半是乱滩洼地,一河漫淌的水,由西向东流入,此刻却凝结成了雪原。
抬头望前,白雪皑皑的冰峰横空出世,峰峦叠嶂,仿佛横亘眼前,插翅难飞。但往前行驶,山峦两边渐渐闪开,砂石路依然在脚下延伸,乱滩和冰河也相偕同在。
这瓦罕走廊的右侧是帕米尔高原,联接的是塔吉克斯坦。左侧是兴都库什干山脉。那边不远就是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了。由卡拉其古向前75公里,就有我们的一个边防连驻扎。再往前一点,出了国境,就是阿富汗了。
这也是中国与阿富汗唯一接壤的地方。
依我看来,瓦罕走廊的名声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它的人文历史。在卡拉其古一个平地上,矗立着三个一字排开的石碑。分别标示了这里是东晋高僧法显、大唐高僧玄奘、大唐和尚慧超等三位名僧的经行处。这里确实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汇处。也是著名的古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年,三位高僧西天取经,都在此留下了足迹和墨宝。法显的描述大约可以诠释卡拉其古之名,以及这莽莽山域的险恶:“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 ”
二是它的地理位置。此乃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边境之一。在阿富汗境内长约300公里,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是天然的中亚陆路通道。美国人最盼望中国能够给予他们支持,开放这个通道,以便他们和北约部队安排补给。当时阿富汗战争甚热时,此说法喧嚣一时。
鉴于这两点,瓦罕走廊引人注目。
贫瘠的土地,却充满神奇,原生态的物象,也昭示着一种纯净。
在314国道进入40公里处,还有一块“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的纪念碑。只因向导不知,电话咨询又阴差阳错,我们在32公里处便打道折回了,不久得知,便生出遗憾。再驱车8公里,就能目睹这一纪念物了。
车回到卡拉其古。顺便在驻守这里的边防六连营部参观,29岁的小刘连长陪同。他从西安陆军学校毕业,就呆在这里了。这里海拔逾四千米,供氧设备和其他生活设施一应俱应,大棚菜疏也达到了十多种,条件已大为改善。但,在此坚守数年,只有身体力行,才会深知其中艰难!
我赶紧拿了几本车上的自己的作品集,赠送给他,这也是略表敬意和慰问。我和他们一样,同在这片中国最西边的土地坚守,有点惺惺相惜。
今天正值清明,小刘连长说他们刚从烈士陵墓处祭奠回来。我连忙问,这里有烈士陵园吗?我昨晚就向县委书记打听,塔县有无烈士陵园,我想去祭扫。去年,叶城发生“2·28”暴力恐怖事件,清明我带队专程去了叶城烈士陵园处,感悟颇多。书记说当地没有。我遂改变行程到了瓦罕走廊。小刘回答我说:那是建路牺牲的十位战士的墓碑。我问过去多远,他说得二三十公里。我盘算了一下时间,只得放弃了。
初访留下了诸多遗憾,也许遗憾的发生,正是新一次造访的发端,我顿时心景也清明起来,那里有我再访瓦罕走廊的念想。